【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海上作战远离陆地依托,又离不开陆地依托,应建立完善的后勤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弹药供应及战损维护两项。而恰恰在这两项上,北洋水师严重不足。黄海海战中,“定远”舰受伤千余处,舵机锚机均被击毁;“镇远”舰锚机亦被损坏。两舰返回旅顺基地,虽有船坞,但无备用零部件之储存,无法恢复战斗力,最终贻误战机。
九、技术决定战术,剑不如人法要过人
技术决定战术,受两艘主力铁甲舰炮塔装置的限制及主炮位置的制约,北洋海军只能采用单行雁形阵为接敌阵型,但对右翼两舰“超勇”号和“扬威”号之战力未加慎重考虑,以至在日军第一游击队4艘战舰全力冲击下,这两艘舰一伤一沉,阵形随之被打乱。在战术运用上,单行雁形阵的长处本在于全力冲刺日军的鱼贯阵形,攻击日方由我阵形前方经过的每一艘舰船。但令人扼腕的是,在冲击时,北洋舰队反而将航速由8节降为6节,形成无力之冲击,最终难以达成预期目的。
十、敢战方能言和,依靠别人不如靠己
甲午战争始终存在着主战派与主和派之争,主和派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显然对外国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他转而请求俄国干涉。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清政府还请求德、法两国调停,更是徒劳无益,白白浪费时间。英俄德法调停落空后,李鸿章竟异想天开地寄希望于美国调停。美国则回复说:“美国抱严正的中立态度,只能用友谊的方式影响日本。”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什么中立的态度,而完全是偏袒日本。
事实证明,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以夷制夷必将被夷所制。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
反思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就是要痛定思痛,通过审视历史,解读现在,放眼未来。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120年前的中国,现在的日本也不是120年前的日本,现在的世界更不是120年前的世界。甲午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甲午战争的警钟却在长鸣。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杜绝甲午耻辱再现,这就是我们痛思甲午战争的意义所在。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中一次较大规模的侵略和掠夺落后国家的战争。从1894年7月日军挑起丰岛海战到1895年10月台湾军民浴血抗战基本结束为止,历时一年零四个月。这次战争,就陆海军实力来说,中日双方并无大的悬殊,从地理条件看,中国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特别是中国进行的是一场反对外敌入侵的正义战争,能够取得全国人民的支持。然而,战争却以庞大的清朝帝国败于区区岛国日本而告终。这种结局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从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战败的原因作如下探讨。
一、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前数十年间,中国和日本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改革和自强措施,然而,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发生于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但毕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实行了社会的、经济的改革,有力地促使日本从封建制度转化为资本主义。由于这种转化从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性质,所以在完成民族自强的过程中,日本很快发展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是一个组织完备的军国主义国家,基本上具备了发动一场速战速决的侵华战争的军事和经济能力。发生于中国的洋务运动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并针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进行了一定的防御准备;但由于这个运动始终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宗旨,因而既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富强问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局面。直至甲午战争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的官僚制度仍然禁锢着整个社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极大地束缚着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政治热忱和军事行动,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