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惨败十大教训,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时间:09-30编辑:佚名 今日资讯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抗登陆作战中,清军同样实行单纯守点、分兵把口的消极防御方针。日军在花园口登陆并向金州方向前进,严重威胁旅大侧后时,李鸿章仍令守军“各守营盘”。徐邦道等建议向皮子窝方向主动出击,也遭到赵怀业的反对。山东半岛作战时,戴宗骞鉴于“大连湾守兵不并力陆援,旅顺诸军不据南关岭而株守营墙,均以失事”的教训,建议采取“虽布近局,仍扼外险,宁力战图存,勿坐以待困”的积极战法,无疑是可取的;然而,李鸿章不予采纳,仍坚持其“扼要埋伏地沟”的消极方针,以致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加上守卫要塞的将领大多畏葸无能,没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因而要点也无法守住。清军消极防御的另一表现是,只注重于
  分兵守点,没有集中必要的预备队,置于有利于对付敌之进攻的机动位置,以增强要点防御的稳固性。这种主观指导上的错误,在两次抗登陆作战中都招致了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
  三、军事思想落后,组织指挥笨拙,远不能适应近代作战的需要
  随着新的作战工具的出现,“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①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对军事制度逐步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使之与军事技术装备的发展相适应。而经过了几十年洋务运动的清朝政府,虽然也通过购买和仿制近代武器而改善了军队装备,并多少进行了一些军制方面的改革;但由于社会制度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化,军事制度也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步。由于同样的原因,清军军事思想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因而组织指挥笨拙,远远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形势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挥不统一,不能协调陆海军之间的动作,发挥整体力量。在海陆军联合作战条件下,只有实施正确的不间断的集中统一指挥,才能在统一的战略意图下协调前敌各军的作战行动,发挥整体威力。日本军国主义一贯重视军队的建设和集中统一指挥,甲午战争前夕,又成立了直隶于天皇的战时大本营,作为海陆军的最高指挥机构,统筹和协调与战争有关的重要事宜。为了集中使用海军力量,它建立了联合舰队,并调整了海军头目,以积极主张侵华的桦山资纪为海军军令部长,接替主张舰队取“守势运动”的原军令部长中牟田仓之助。在战争过程中,其大本营能及时了解和分析前线军情,基本做到了从双方实际出发,实施不间断的集中统一指挥。清军则不然。由于帝后党争不已,清廷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战争的组织指挥大权基本上操于李鸿章一人之手。他在慈禧的支持和庇护下,对主战派的意见和光绪帝的作战谕旨或者阳奉阴违,或者置若罔闻,迁延不办。因此,非但最高当局始终不能协调一致地统筹战争全局,制定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前敌各军也大多由于李鸿章的“因循怠弛”,漫无布置,而互不统属,往往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综观中日甲午战争的全过程,清朝海军与陆军之间、陆军各部之间,都不能进行密切配合。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两次抗登陆作战中,北洋海军既未进行认真的海上侦察和巡逻,没有扰敌于上船、航渡、登陆等任何一个阶段,又未能向自己军队的濒海翼侧进行策应,配合陆军实施反登陆作战,因而迭遭失败。陆路各军的隶属关系更是紊乱。金州、旅大唇齿相依,但金州方面归奉天指挥,旅大方面由天津指挥。山东方面,全省防务由李秉衡负责,不受李鸿章的节制,而北洋所属各军又不归李秉衡指挥。前敌清军这种隶属关系上的错综复杂,势必造成作战指挥上的混乱,严重影响海陆协同和陆军各部之间的密切配合,以致为敌所乘,各个击破。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