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落马后的忏悔名言,忏悔也没用了

时间:01-13编辑:佚名 今日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侥幸心理伴随着贪官
 
每一起职务犯罪的始终”
 
王纪平、闫永喜、司伟等官员都曾在各自的岗位、各自的领域有所作为,都曾获得业界上下的认可。但是,在一定的位置做出成绩,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手中的权力。警醒为官者,玩火者必自焚。
 
贪官100%都具有侥幸心理。所有的贪官在被查处后,都承认自己有侥幸心理。相信自己的贪腐手段高明,不会被发现;相信送礼人的“承诺”,不会被说出去;相信朋友真挚的“友谊”,不会被出卖;相信情人的“山盟海誓”,不会被揭发;相信身边有人“罩着”,不会被查处。可以说,侥幸心理伴随着贪官每一起职务犯罪的始终,伴随着贪官的每时每刻。
 
王纪平、闫永喜、司伟等落马官员的忏悔中一个关键词也是“侥幸”。这警醒为官者要加强自身修为,增强免疫力。位高权重的忏悔者在被查处前,哪个不清楚党纪国法,哪个没接受过反腐倡廉教育,哪个没有对大量的被绳之以法的高官贪腐案例耳熟能详?可为什么还会走上犯罪道路?贪官对自身腐化堕落的原因最清楚,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查找的最准。
 
“与其与腐败做斗争,
 
不如与产生腐败的原因斗争”
 
解析贪官的忏悔时,往往将信念夸大成贪腐的决定性因素,而忽略忏悔书中暴露出的廉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贪官悔过书可谓是贪官追悔莫及的痛悔,也是对为官者的劝诫,但是如果把贪官悔过书作为反腐的一剂良药,起到立竿见影的反腐功效,恐怕是言过其实。在膨胀的欲望面前,人的自律会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历朝历代都有清正廉洁的典范。但在强调自律的同时,还需要他律,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用监督制度来制约。如果说世上有反腐良药的话,那一定不是贪官悔过书,而是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将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与其与腐败做斗争,不如与产生腐败的原因做斗争。
 
辩证看
 
“我在副省长任上的前两年工作还是很积极的,后来感到自己年龄大了,快到点了,提拔没有希望了,再加上受到一些消极现象的影响,思想随之发生了变化。”央视日前播出的中纪委专题纪录片《正风肃纪》中,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的亲笔悔过书首次被曝光。
 
事实上,动辄万言的悔过书几乎成为近年来落马官员的“标配”。作为长期从事反腐倡廉法制教育工作的专家和研究职务犯罪防控机制的学者,徐苏林深入剖析了形形色色的忏悔背后暗藏的深意。
 
“一些官员的忏悔存在套路化、模式化的问题”
 
北京晚报: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空前加大,落马官员人数陡增,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官员东窗事发后都会进行忏悔,正如您在《远离贪腐——2000年以来落马官员忏悔录的警示》一书中所言,“贪官一族似乎成了当今中国最具‘忏悔意识’的一个群体”。然而,网上流传一种说法,叫“贪官一忏悔,群众就发笑”,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徐苏林:对于落马官员的忏悔,我个人是希望能够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给予肯定,但不得不说,一些官员的忏悔存在套路化、模式化的问题。
 
其中一种可以概括为“出身论”。出身苦是时下一些领导干部犯罪后必然要插在自己头上的一根颇为好看和醒目的标签,往往用来博取人们的怜悯和同情。苏顺虎在法庭最后陈述阶段,就曾哭诉自己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兄弟8个有6人夭折,父母常年患病,学习用具都是靠自己捡破烂儿换来的。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