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下聘礼
又称“过礼”、“行聘”,古时称“纳采”。男女双方订婚之后,接着就要下聘礼,男家择吉日正式向女家馈赠彩礼。这是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礼节,婚事成败,往往取决于此。皖西南一带,事先通过媒人,由男女两方家庭协商,讨价还价。女方同意后,男家开出礼单,载明礼品的品种与数量,托媒人送交女家,或于送礼品时附入喜柬之内。男方下聘礼品与女方陪嫁妆奁有直接联系。皖西一带俗话说:“上等人家,赔钱嫁女;中等人家,将女嫁女;下等人家,赚钱嫁女”。这说明了以家庭经济情况来决定聘礼与妆奁的比值的。有的地方,双方约定时间、地点后,将礼品和妆奁互相交换。大多数地区,是先下聘礼,礼品分干礼和非干礼。干礼是彩礼银和新娘衣物,非干礼是猪肉、鸡、鱼、糕点、糖等食品。彩礼银的多少,各地都有讲究:皖南一带为一百零八元;淮北凤台一带为六六元,称为“六六”大顺;皖西一带,以二十四元为一个“礼”,一般不少于两个“礼”,也有多至八个“礼”。这都是以银元计算的。新娘衣服包括单、夹、棉衣全副行装各一至数套,六安一带要送紫色衣服一套,叫“五子衣”,是新娘成婚时必穿的衣服。饰物包括手镯、耳环、戒指等,金质为上等礼,其次为包金或银制。非干礼一般要送猪肉一刀,粑一千,鸡、鱼、糕点都要双数。六安地区还要送公鹅一只,曰“催妆鹅”,女家配母鹅一只,送回男家。这对鹅永不能宰杀,意为预祝夫妻白头偕老。合肥地区还要送茶叶若干斤,据说茶叶味苦,女家嫁女是苦味。并祝贺新婚夫妇先苦后甜。徽州祁门一带称下聘为“提篮子”,每个篮装“四包礼”(猪肉、面条、鱼、蛋之类及其它糕点,根据女方至亲多少而送篮若干个,是送女方父母及主要亲戚。受礼者在女方举行婚礼时,都要赠送新娘衣物,俗话说“吃了饼子,套了颈子”。男方送礼的同时,要送女方衣服若干套。
下聘时,要附送喜柬(或拜帖),喜柬用红纸封套,内装红笺,一般要十封喜笺,曰“全柬”,有固定格式。如给女方父亲的,上书“大德望尊亲家某府某某先生阁下”,下书“姻教弟某某顿首再拜”,另附礼单注明品种和数量。
聘礼备齐后,装入抬箱(赠送礼品的专用“凹”字形抬箱)和箩筐内,上面放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象征吉祥的什物。抬箱、箩筐外都要贴上红纸写的“喜”字,请媒人及脚夫送到女家,女家放炮竹迎接,并给抬工红纸包。如女家住大村子里,还要将新娘衣服、饰物陈列堂屋,供宾客邻居观赏。下聘后,凡不在当年结婚的,以后男方每年还要给女家送三节礼,即于端午、中秋、春节给女方父母送四色礼。
选定婚期
又称“择日子”、“择吉”、“报日”,也叫“过大书子”。由男女双方商定,请“算命”先生择定办理婚事的喜日。传统婚礼极重视选定“黄道吉日”;所谓“黄道吉日”,是依据星命之说,把日子分为建、满、平、收(黑道日)、除、危、定、执(黄道日)、成、开(非黄黑道日)、闭、破十二种,按天轮回。其中“黄道日”为“吉日”,传说是“吉神”,即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值日的时间,就能百事大吉。而“黑道日”则是所谓“凶日”,是不宜办喜事的。
淮北一带,习用传说中大禹结婚、生启那几天的日子为喜日,即三月壬日,四月辛日,六月甲日,七月癸日,这是由于淮北水灾频仍,人们怀念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治水业迹,就以传说中大禹娶妻生子的日子为吉庆日。皖西六安一带,习用“二”(成双)、“六”(高官厚“禄”、六六大顺)两日办理喜事,忌讳“四”(谐音“事”,怕出事故)、“七”、“八”、“九”(俗话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出门招是非。还有八为“八败星”值日等)日,认为都不是吉日。合肥地区选择婚期,要请算命先生把新人夫妇和两家父母的生辰八字一起推算,谓之“周堂择日”。一般是如果找不到人择吉,就选定双月双日,但三十日“尽头日”,不能用。另外,各地所择日期,都是两个日子,上半月一个日子,下半月一个日子,供女方母亲挑选,意在避开新娘的月经期,选择吉日,尽管含不少迷信杂质,而都是反映群众心理,体现了对新婚夫妇同偕到老的良好祝愿。婚期选定后,用红纸写好,男家备四色礼,请媒人送达女家,双方即忙于婚礼的筹备了。
辞家礼
皖西南地区太湖一带,在迎亲前一天,男方要为女家送“辞家礼”,又称“香火礼”,即新娘辞别祖宗出嫁之礼。其礼品与下聘礼有所不同,除女方父母长辈及其他亲属食用的猪肉、糕点外,还有供祭祀祖灵用的蜡烛、鞭炮、香纸等物。馈赠“辞家礼”的担子,要披红挂彩,女家则以鞭炮迎接。然后将祭品陈列祖宗牌前,由女方父母带女儿行“辞家礼”,向列祖列宗焚香拜别,这是崇拜祖先在婚事活动中的体现,这也是向祖灵祈求新婚夫妇的幸福。
新娘离家前礼俗
装新:新娘出嫁前一日或三日,在家静坐,不见外人。皖南黟县一带,婚前一日,女家邀请四至八个姑娘陪新娘“坐房”,陪坐的姑娘叫“坐房囡”、“装新”或“坐房”;新娘出嫁前,能与同龄姑娘们叙谈,以求得心灵上的慰籍。
装箱:在淮北一带,新娘出嫁前一日,亲戚、家族迎亲,邻居纷纷赠送钱物。到当天亥时,公认福气大的妇女都来为新娘装箱:有的箱内装新娘衣物,有的箱内装喜饼、果子、糖果、香烟等,以备众客人闹新房时食用。有的还特装一些好果子,留新人在洞房吃。箱子装好后,用红纸写封条斜贴箱口上。
绞脸:新娘在闺房梳妆,请有福气的妇女为其开脸,用白细线绞去脸上汗毛,搽上粉和姻脂,使新娘容光焕发,面目一新。这是少女出嫁时的美容。也意味着新娘告别了少女期。有的地方是新娘入洞房后,由婆家请人绞脸。
哭嫁:新娘离家前一晚及翌日上轿前,要哭嫁,所谓“越哭越发”。六安地区舒城一带,认为不哭嫁,生下的孩子将会是哑巴。哭嫁实际是女儿离家的真情流露。新娘哭,是对父母的依恋与感激;母亲哭,是既舍不得女儿离家,而又希望女儿幸福;同龄姐妹哭,是祝愿新娘今后的生活更愉快。有的地方把“哭嫁”称为“劝嫁”,其寓意尤为深远。
饿嫁:新娘在出嫁前两天,逐渐减食,每天只吃少量的鸡蛋,以预防喜日途中或闹房时要大小便。
男家婚前礼俗
铺房:合肥地区在婚前三天,女家将陪送的妆奁,以鼓乐为前导,雇请抬工送往男家,男家放鞭炮迎接。新郎及其父母亲自布置好新房,新房内红红火火,环境一新。
缝被:婚前一天,男家请全福老太,即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老人,将新人盖被缝好。缝被要用红线,以示吉庆。
压床:合肥地区在婚礼前一晚,从至亲中选一位全福老太睡新床,以预祝新人幸福。皖中一带,则是请新郎的表兄弟二人,在新床上睡一晚,以象征吉祥如意。
打花烛:合肥地区在婚礼前一日,请两位十岁左右的漂亮小姑娘当“花烛姑娘”,手持点亮的喜烛,在全福老太的指点下,照射新房的每一个角落,以祝贺新人十全十美。
贺号:和县一带,婚礼前一日,乡邻将新郎号名镶进玻璃相框内,披红送到新郎家,悬挂在他家堂屋里,以志喜庆。
妆奁:又称“嫁妆”、“陪事”。是女家陪送女儿出嫁的衣物礼品。女家收到男方聘礼后,于婚礼前抬送男家。送嫁妆时间不一,有的提前三、四天,有的是婚礼前夕,也有是喜日当天,但总比新娘早一步送至男家。妆奁的品种和数量,取决于女方家庭经济条件,大致与男方聘礼相称。有的女方家庭并不富裕,但爱女情深,“宁愿自己倾家荡产,不愿女儿赤手空拳”,要尽力为女儿置办嫁妆,而以女儿新房“一房红”、“半房红”为荣耀。皖西地区有八箱八柜、四箱四柜、二箱二柜等嫁妆规格,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箱柜内装满新娘衣服,有春夏秋冬的单夹棉衣,少则一、二十件,多则六、七十件;还有床上用品如棉被、枕套、被单等;日常生活用品有面盆、澡盆、脚盆、茶壶、茶杯、饭菜碗等;装饰品有手镯、戒指、耳环等物,有金质和银质之别。在皖西南一带,过去豪富之家,还有所谓“全幅嫁妆”又称“全幅銮驾”,即将女儿一生享用的衣物,甚至女儿、女婿老死的“寿衣”、棺木,还有未来外孙的衣物等等,都准备齐全。还有给女儿赠送田地、房屋等不动产的。皖南黟县一带,还打好水井配带土地做为赠礼。合肥地区,陪送家具有“大三件”、“小三件”之称,大三件为床、柜、梳妆台,小三件为脚盆、马桶、桶箱。淮北五河一带,有“小六件”、“大八件”,前者为长桌、小方桌、箱子各两件,板凳两条,后者是六小件之外加站柜两个。在传统婚俗中,嫁妆中有四样基本东西,不论贫富人家都是必备的,一是棉袄,俗话说:“娘家棉,万万年”。棉袄一般是母亲亲手缝制,真是千针万线密密缝,女儿是视为珍品的。二是万年灯,有的地方是送有火的烘笼,这是古代传播火种的遗俗。三是鞋子。是新娘亲手缝制,其中包括新郎、公婆及新娘本人的鞋子,新娘、新郎两人的鞋子要套在一起,表示“同偕(鞋)到老”。在嫁妆中,对鞋子很重视,皖南绩溪一带,过庚后,男家择吉将公、婆、新郎等鞋样,专人送女家做鞋,叫“担鞋样”。也有的是下聘礼时一道将鞋样送去。四是便桶,称“子孙桶”、“柏子桶”,桶内放七枚煮熟的红蛋,这是预祝“七子团圆”、“五男二女”的子孙蕃衍。女宾们来到新房,都争先将红蛋拿给孩子吃,并要男孩子在桶内撒泡尿,这是预祝新婚夫妇早生儿子的吉兆。
辞行
新娘上轿前要向家人辞行,首先拜别祖宗、父母长辈、亲友。辞别时,长辈和亲友各有馈赠,一般是红纸包和小礼品。皖南一带,还要向“灶神”辞行,曰:“拜香火”。拜祖和“灶神”,要焚香跪拜,与父母及其他长辈辞别要行跪拜礼,对方则致祝贺及勉励之词。
迎亲
婚期经双方协定后,男方要进行一系列迎亲活动。
迎亲人:迎亲礼俗是传统习俗。合肥地区于婚期前夕,男家盛设筵席,招待亲友,并备轿两乘,一为新娘坐的花轿,一为新郎坐的呢轿;还有大灯笼、火把各四对,火把为干篾片捆扎,为迎亲照路之用。晚宴毕,在祖堂内设香案、铺红毡,新郎着礼服,向祖宗、父母、族邻尊长先后礼拜,然后奏乐。新郎坐入花轿中,另一男孩坐入呢轿,谓之“压轿”。贺客齐送门外,灯笼火把前导,两轿后行。每过一村庄,必放鞭炮。到女家门前时,女家要紧闭大门,于是来人大放炮仗,叫“催门炮”。开门后,新郎仍端坐轿中,直到女家派礼生三次相请才下轿。是晚,女家亦邀请众亲族,举行盛宴招待新婿,在宴会上,有的亲族故意逗笑女婿,以增强喜庆气氛。盛宴设正厅中,新郎坐首席,菜上完后,新郎要起立致谢。是晚,女婿即留宿岳父家。太平县(今为黄山区)一带,新郎迎亲时,要带亲迎拜帖五道,要亲自拜见岳父母、长辈、亲属,甚至厨师、火工、杂役等等。一般地区,男方迎亲时,要组成小型迎亲队伍,内有吹鼓手和傧相,淮北一带多用唢呐;安庆、芜湖、徽州地区多用喇叭箫笛;舒城一带则用包锣(抬锣)开道。四吹(笙、箫、笛、唢呐)、七响(大锣、小锣、大钵、小钵、鼓、鸣土枪)等等,吹吹打打,大增喜庆气氛。
迎亲喜具:男方多以花轿迎亲,传统民俗认为轿为“贵人”乘坐的,也就是”镇邪”之物。轿有大轿,为四人或六人抬,小轿为两人抬。在婚嫁喜事中,新娘多乘大轿,新郎或送亲兄弟则乘小轿。大轿又称花轿,迎亲前,轿身要装饰一新:即四周悬红球,前悬明镜,后挂米筛,插竹箭三支。明镜、米筛、竹箭都为传统“避邪”物。如租不到花轿,就用竹编软篮代替,软篮上加盖半截篮罩,罩上覆盖红绸,如喜轿一般。
迎亲礼品:一般不再送礼品,而霍邱一带,男家还要为女家送双礼双茶;其中有葱两根,锡一团,女家以蒜换葱,取絮换锡。据传统说法,“蒜”表示说话算数,“絮”是婿的谐音,取信于婿的意思。有的地方,男方要为女家带去公鸡一只,女家留下公鸡,给男方带回一只母鸡。表示吉(鸡)来吉去。此两鸡双方都要留养不霍邱在迎亲时还有分“连儿肉”之俗,即由双方媒人将男方送来之“连儿肉”拽开,两家各得一半。这鸡、肉礼品,都是象征吉祥如意。
过轿、照轿、祭轿、拜轿:萧县一带,花轿起行时,要在男家绕堂一周,然后抬到女家,谓之“过轿”。新娘上轿前,女方选定全福老奶持点燃的红蜡烛,照遍花轿的四角,以示驱邪。祁门一带,女方父兄还要亲自祭轿神,默祝:“轿神”降福新人。新娘上轿后,封上轿门。新娘花轿到男家门前时,新郎还要拜轿,拜轿后才能开轿门。
新娘上轿时系列礼俗
索开门礼:男方花轿到女家门口后,女家紧闭大门,男方来人一面放爆竹,一面用红纸包礼金从大门缝塞入,催女家开门。如仍不开门,则继续放爆仗、塞红纸包,直至门开而止。此俗是抬高新娘身价,并非单纯索取钱财;但对穷苦人家则是增加负担了。
换吉服:新娘脱下旧衣服及鞋袜,换上婆家送来的新衣、新鞋,这是大红的吉服,有的地方称为汤罗衣。新娘从头到脚,装扮一新,头顶绣花红头盖,脚踩绣花红鞋,鞋底还缝上一块吉祥的黄布,这谓之“堂鞋”。当花轿抬到男家后,大家争先拆下这块黄布,缝在自己小孩的衣服上,以祝贺小孩长命百岁。
象征性饯行:父母送一碗饭放新娘手里,饭上盖满荤菜,以示父母饯别情意。但新娘并不动饭菜,同胞兄弟又把饭菜捧走,示意女儿今天出嫁了,不再吃娘家现成饭,含有出嫁后就是要自我创业的意思。
梳妆、泼水:在伴娘的搀扶下,新娘坐堂屋内的水桶上梳妆,梳妆完了,由兄弟背上花轿。上轿时,新娘不能回头看,上轿后,兄弟即将堂屋水桶内的水向大门外泼去,意为“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希望女儿到了婆家能自立门户,不要再留恋娘家。
珍惜粮食:皖西六安一带,上轿前,新娘要站在用红木盆装的一斗米上面,这斗米是婆家随轿送来的。新娘踩撒在地上的米要扫起来,用红布包好带回婆家,盆里米留归娘家。粮食为宝中之宝,农民惜米如金,在婚礼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新娘随身带的物品
皖南绩溪一带,新娘要随身带几只红布袋,有的红袋装五谷,是花轿经过桥梁和路旁时,由新娘向外撒给“路神”“桥神”的供品;有的红袋装赤豆、枣子、板栗、花生、瓜子、百子糕,是作为闹新房时撒给宾客的礼物。有的地方,还放一把锡茶壶在轿内,有的地方是放入火炉或小火桶一只,炉内放木炭,在花轿快到达新郎家时,由轿夫或伴送亲属到民家讨火种放炉(桶)内,炉、桶中事先簇八个红鸡蛋,做为给火种人家的酬谢。火种是“伙伴”之意,火与伙偕音,中途讨火种,是“中”与“终”谐音,寓“终身伙伴”之吉兆。这也是古代人类崇拜火而传播火种的遗俗。皖西潜山一带,新娘要带一面铜镜和一个收口荷包在身,铜镜为避邪用,收口荷包为新娘亲手缝制,据说是防众人在公婆、新郎面前说坏话,谓之收紧众人之口。寿县一带,新娘怀中放一只红荷包,谓之塞婆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