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解决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时间:01-11编辑:佚名 党课心得体会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当前,反腐败斗争持续向纵深推进。随着制度“笼子”不断扎紧、“打虎”“拍蝇”力度不断加大、正风肃纪刚性运行,一些领域腐败易发多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逐步恢复与形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为官不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解决为官不为心得体会1】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厉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呈现出高压态势。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加强,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正在逐步形成一种主流新常态。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进,党对于干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一些基层干部不适应从而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为官不为”与“为官乱为”的现象一方面损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也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积极的治理和解决。由此中央组织部也印发了《关于深化县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具体的排查和整治要求与安排,显示出了对于处理这一问题的决心和态度

  一、“为官不为”与“为官乱为”的主要表现

  所谓“为官不为”主要指的是领导干部不能有效履职,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不能有所作为。领导干部不作为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能力不足不善作为。一些干部不是不想作为,而是缺乏真本事真功夫因此导致不善作为,有的领导干部确实是在干事业,但是却收效甚微,有的可能理论知识和基层实践脱节,面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难免束手无策。二是故步自封不愿作为。少数领导干部贪图安逸的工作生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抱怨现在对于公务人员的管控严格了,干部不好当了,干脆图个安逸,什么也不做了。一些窗口单位比起以前来态度是好了,但是事情依然难办。有的基层干部上班时间只要没有上级的安排和任务就是玩电脑、看电影、炒股,不愿吃苦受累,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三是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有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认为现在要求越来越严格,稍微不注意可能就会违反相关规定,怕出问题于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愿不做事也不愿犯错误”的心态,干脆就不作为。还有些基层干部怕得罪人担责任,怕伤同志和气,怕影响私人关系,不敢抓不敢管,于是导致不作为的现象。四是敷衍塞责不想作为。有些职能部门自身办事不力,有“庸政”“懒政”的心态,对于群众的诉求敷衍推诿,相互推脱也导致了不作为的现象。

  在很多“为官不为”现象问题凸显的同时,“为官乱为”的现象也仍有发生。一是目无章程乱作为。政府事宜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然而即使如此一些党员干部仍不讲规矩不按章程办事,而且在决策和行政的过程中不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难免产生民怨。二是变换方式乱作为。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不断的加强改进,“四风”现象明显减少,但仍有一些干部走旁门左道,换着更加隐蔽巧妙的方式行国家明令禁止之事。三是掩盖矛盾乱作为。部分单位领导为了不影响自己升迁,千方百计地将单位的一些违纪违规问题捂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不顾后果擅自做主,企图掩盖矛盾蒙混过关。

  二、“为官不为”与“为官乱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要想真正解决目前部分领导干部的“为官不为”与“为官乱为”的现状,我们应找到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的放矢,各个击破,以此为契机提高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效率性,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让人民满意。

  其一,在主观方面当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权力观政绩观扭曲,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导致行动上的偏差,这些信念的缺失和扭曲直接导致了领导干部从利己主义出发从而产生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现象。

  其二,权责不明晰不对等,导致在行政过程中出现不作为与乱作为的问题。权责明晰权责对等是公共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当责任大于权力时,就会出现“不作为”的现象;当权力大于责任时,就会出现“乱作为”的现象。这是“为官不为”和“为官不为”现象出现的又一深层次原因。

  其三,作风禁令促使干部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比以前严格的多的管控,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受到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多,导致了一些党员干部只求不出事的保守心态。

  其四,干部任用考核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对于实绩的重视不够。在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中,存在着少数人选人,忽略群众意愿的现象,而且对于干部实绩重视不够,一些定量的指标掌握在职能部门手中。而且在考核的过程中,重经济的同时就使得可持续的指标权重过低,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情况。

  其五,免责容错机制不完善,限制了干部的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很多干部因为怕大兴改革与突破会出现不必要的问题,自己担当推卸不了的责任,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改革也就没法真正的从上至下能实行贯穿。

  三、解决“为官不为”与“为官乱为”问题的对策建议

  当前,“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消极影响与危害逐渐显现,也成为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组部此次文件正是我们大力打击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风向标,《关于深化县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通知》中关于不作为、乱作为、贪腐谋私、执法不公等问题的大力排查与整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解决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等部门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从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等各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这一问题解决好。

  首先,培育核心价值观,解决干部“不想为”、“不愿为”的问题。要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形成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勤政教育,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诸如焦裕禄、杨善洲式的勤政廉政党员干部的榜样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对党员干部的认同感、信任感、尊敬感,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社会公信力。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现代法治宣传教育,依法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

  其次,从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好干部,关键要看科学的选人机制来保障,要全面准确的识别干部,多在基层干部群众中,百姓口碑中去了解干部,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地去观察干部。选出真正心中有百姓,敢担当有魄力,有能力效率高的好干部。

  再次,从制度上,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权责对等的评价机制,解决干部“敢不为”、“乱作为”的问题。在完善激励机制方面,要疏通晋升通道,让干事者能干出前途干出希望。注重干部的工作实绩、群众口碑,实行绩效工资,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与此同时,建立权责对等的评价机制,按照权责对等、权责清晰的原则,合理划分各部门、各单位的职权和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权力和责任相辅相成,既不会出现权大于责乱作为的现象,也不会出现责大于权不作为的现象。

  最后,要定期不定期的进行专项整治,强化问责追究。要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对其进行深化,针对“为官不为”和“为官乱为”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进一步挖掘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通过自查自纠,上级排查、下级反映、群众社会监督的多种方式,强化对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责追究。

  只有从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社会舆论监督上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激励机制,让不作为、乱作为、不敢担当的党员干部没有位子、没有市场,才能扬善惩恶,调动起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地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做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大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来作为自己的行政标准。

  【解决为官不为心得体会2】

  近年来,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但在一些干部中却出现了“为官不为”,或者说是“软钉子”现象。下面,笔者就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当前“为官不为”的表现形式

  “为官不为”可以说是“四风”问题的新变种,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为官不为”现象,要么辨别不了、认识不到,要么司空见惯、不以为意。通俗地来将,旷工误工好判别,消极怠工难认定。总体来看,“为官不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一是服务群众意识不强,存在“衙门作风”的现象。一些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缺乏群众感情,高高在上、颐指气使,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比如,有的群众到一个部门办事跑了两三趟,均被告之工作人员外出,让他下次再来,但“下次”还是扑了空,以至于一件特急的事久未办成。尤其是到窗口单位办事最怕听到三类话:一怕“踢皮球”——“你问问别的单位,我们不清楚”;二怕“拖字诀”——“这事你再等等,过几天再来”;三怕“打太极”——“流程都在那,你自己看”。这些话听上去都彬彬有礼,还真挑不出太多不是,但这一颗颗“软钉子”却扎得群众心中流血。

  二是积极进取意识不强,存在“得过且过”的现象。一些干部缺乏工作激情,缺乏职业精神,工作上消极应对,精神上松松垮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特别是在工作中缺乏前瞻性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部署,对近、中、远期干什么、怎么干不思考;一些干部存在有职无责、有岗无责、责任不兑现的情况,懒得干事,当“太平官”,职责写在纸上的多、挂在墙上的多,真正落实的少。上班时间不到岗,到岗之后不干事,上网购物、喝茶看报、串岗闲聊。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愿再吃苦挨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三是责任担当意识不强,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一些干部办事搞选择,遇到简单的事、容易的事、有利可图的事、往脸上贴金的事就乐于承担,遇到艰巨的事、复杂的事、没有好处的事、出力不讨好的事畏缩不前,推诿拖拉,耍小聪明,打小算盘;一些干部工作大而化之,疲于应付,喜欢当“二传手”,缺乏抓落实的具体措施和恒心韧劲;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踢皮球”,对本应是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或自己应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打太极”,不是久拖不决,就是推到上级、下级、别的部门、别人手中去,求安逸、图清闲,遇事只考虑个人得失,重享受、轻作为,工作矛盾层层上交。

  四是攻坚克难意识不强,存在“畏首畏尾”的现象。在面临复杂形势时,一些干部办事怕“踩线”,干事创业的激情不够,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芝麻小事层层请示,不表态,不决断,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先,遇到问题不敢迎难而上,缺乏“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气魄和勇气。比如被称为新时期“天下第一难事”的征地拆迁,经济要发展,项目要上马,不拆迁不可能,但谁都知道这是烫手山芋,做好了是职责所系,有纰漏就可能被捅到媒体,还可能被问责。丢名声事小,丢“饭碗”事大。所以,一些干部就能躲则躲,能避则避,明哲保身,嘴上不敢说“不做”,手上却消极不做。

  五是调查研究意识不强,存在“蜻蜓点水”的现象。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句话的后面又加了一句“更没有决策权”,进一步凸显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当前,基层发展面临诸多的困难挑战,研究、思考、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建设、扶贫开发、民族宗教、信访积案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难题,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然而一些领导干部习惯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调查研究不深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多,真正沉下身子蹲点“解剖麻雀”的少,使“一线工作”名不符实。

  六是全局大局意识不强,存在“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一些干部不能正确处理“缺位”和“补位”的关系,缺乏全局和整体观念,大局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采取不闻不问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习惯按照“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些干部忙于各自的业务,工作主动性不够,出现问题习惯“拖”“躲”“捂”“推”,不善于加强部门或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互通信息,不能勇于面对群众的质疑、化解矛盾,工作的执行力不够强,团队的整体协同效果未能达到最佳。

  二、产生“为官不为”的原因分析

  “为官不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讲,干部个人的思想观念、党性修养、素质能力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客观上来说,传统观念、社会环境、体制机制、利益关系等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工作上来论,监督管理不严格、追究惩处不到位,导致“为官不为”问题蔓延。

  一是思想素质的欠缺。无论哪种“为官不为”,归根结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一些干部宗旨观念、服务意识不够,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业务能力欠缺;一些干部不是不想作为,而是存在“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缺乏真本事、硬功夫,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一些副职或年纪大的干部,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觉得升迁无望了,缺乏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有些甚至连电脑打字都不会,对群众要求办的事或问题,经常是能拖就拖。少数资历老的同志,认为自己“革命”时间长又即将退休,存在“不犯大错不被开除”的得过且过思想,丧失斗志和进取精神。

  二是形势要求的恐慌。在党的正风肃纪行动之下,八项规定和反“四风”政策的落实,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党风政风的新变化。但有一些干部对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紧箍咒多了,不想干事了;违规风险大了,不敢干事了;宁可被免职,也不愿担责。类似观点,貌似合乎情理,却经不起推敲。其实,转变作风、提倡“干净”,是为了洗澡治病、轻装上阵,是为了更好地“干事”,不能拿大胆“干事”替“不干净”找理由,更不能以“干净”为“不干事”找借口。这种人为地把“改作风”与“干事业”二者对立的思想,不仅是对使命职责的消极逃避,也是对改进作风的误解误读。

  三是客观环境的制约。当前上级政府对乡镇考核“一票否决”的项目较多,基层工作压力大,加之基层干部需要直接面对群众和各类矛盾纠纷,而现在社会环境日益多元化,群众维权意识普遍提高,诉求变得更多样,基层很多工作的推进和矛盾的解决就愈加阻力重重,基层干部觉得很不适应,产生很“呕气”以至不想留在基层干的想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房价都在“连级跳”,物价也是“翻几翻”,而乡镇基层干部的工资却一直“不见动静”。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养家糊口”成为干部生活的难题,加上干部向上晋升的空间逐步“变窄”,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难有效激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管理考核的疲软。近年来尽管开展了一些加强干部教育的主题活动,但机关单位和乡镇基层,在干部的具体管理上还是习惯用一些老套路、老办法,缺乏鼓励干部干事创业的保障制度,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奖优罚劣”的考核管理体系,致使很多干部没有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工作上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一些年富力强、敢想敢干的干部心理失衡,激情耗尽,非“为官不为”,实则无心可为。还有就是缺乏专门的“为官不为”问责制度,没有把“为官不为”的情况进行明确和细化,对不谋事、不作为干部的惩治,还缺少一把科学准确、便于操作的利剑。

  五是体制机制的弊端。一些干部自认为吃“大锅饭”,端“铁饭碗”,工作上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有些干部片面地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得越多就麻烦越多,从而形成能推就推、能躲就溜的不负责任思想。虽然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但当前的现实是干部唯上、唯权而不是唯法、唯制,很多机关单位和乡镇基层的作风建设,尤其是对“为官不为”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人治”的藩篱而进入“法治”的轨道。不少基层干部纷纷诉苦,“现在对干部要求越来越严、处罚也越来越严,原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状又没有改变,很多基层干部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对上’,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作为。”

  三、解决“为官不为”的路径思考

  破解“为官不为”问题,既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又要针对不同时期从上级提出的要求和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做到突出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争取让群众满意。

  一是抓教育引导,激发主动作为。坚持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放在首位,筑牢“为官有为”的思想基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切实强化宗旨意识;继续深入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组织开展“工作落实年”“为官不为大讨论”“学习柴生芳先进事迹”等活动,提高思想境界,激发干部前行的动力。同时,坚持把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考场,在帮扶解困中考出理想信念、为民宗旨和转作风、抓落实的实际成效。

  二是抓能力提升,促进善作善为。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形势需要,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适用技术、人文修养为重点,依托干部网上培训平台,针对不同的群体,推出不同类型的“选学菜单”,并充分运用专题讲座、学习考察、集中研讨、经验交流、典型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注重干部履职能力的养成,切实提升各级干部服务中心工作、履行岗位职责、联系服务群众、依法依规办事、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使干部不仅“为官有为”,而且“为官善为”。

  三是抓问题整改,整治不为行为。将整治“为官不为”问题纳入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整治内容,按照“准、狠、韧”要求,研究制定“为官不为”专项整治行动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整治重点和“为官不为”干部的认定、处理标准,由纪委牵头,组织、政法、群教办、督查室等相关部门配合,不定期对“为官不为”问题开展明察暗访。在对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监督检查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行办案式监督检查,重点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及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开展深度排查。同时,加大对“为官不为”类批办件、信访件的调查处理力度。坚持抓早抓小,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

  四是抓制度建设,鼓励敢作敢为。建立干部干事创业保障机制,研究制定能调动各层次、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的措施,对干部在“红线”以内的创新实践出现了失误也要给予包容,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热情。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好干部“五条标准”,注重选用党性强、有能力、敢担当的干部,引导干部改进作风、崇尚实干。健全完善干部考评机制,将“为官不为”项作为干部作风建设中的重要指标纳入年度实绩考核范围,针对党群、政府、乡镇街道、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分类设计考评办法,个性化划分“上评下、下评上、互相评、群众评”的分值比例,将先进者纳入后备干部库,对后进者警示谈话、末位者惩戒处分,努力营造“能干就能上、会干受表彰、不干就下岗”的良好氛围。

  五是抓责任追究,督促必须作为。成立“为官不为”专项巡回督察组,始终把督促“一把手”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作为重中之重,经常性地与“一把手”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当面反馈意见建议,并建立解决“为官不为”问题“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的责任追究办法,增强“一把手”履职意识、责任意识。同时,通过设立举报电话、明察暗访、模拟办事、走访群众等方式,不定期对各部门单位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贯彻上级文件会议精神情况、惠民政策落实情况以及作风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督察,对庸懒散软现象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干部,严格按照办法进行问责,让“占着位子不干事”的“为官不为”者靠边站。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