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家庭教育有什么不同?

时间:11-14编辑:佚名 小学家庭教育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1

“真笨!”“没出息!”“丢人!”

VS

“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完美。”

小孩子是一种很脆弱的生物,他们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表扬心花怒放,也会因为父母的批评而放弃自我。有很多朋友跟我抱怨父母总是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当取得了一点小成绩,想获得父母的认可,还是被批得一无是处,这种心情比被领导痛骂一百次还要难过。

他们会想:“连最亲最近的爸爸妈妈都不相信我,谁还会信任我?”

大人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打他是为他好,骂他是为他好,把他留在家里独自去远方挣钱也是为他好。可事实是你们在用自以为是的爱在伤害孩子。

良好的亲子关系,从来都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公平对话基础上的,别让你居高临下的姿态,把孩子从你身边越推越远。

孩子有缺点,心平气和地指出来,告诉他换个方式会不会更好,家长不是绝对权威,要讲道理说服你的孩子。

2

“要想成功,就要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习。”

VS

鼓励孩子自由发展,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

荷兰有一个非常有名的DJ叫Martin Garrix,最新或2022(历届)年10月被《DJ Mag》评选为百大DJ第一名,成为该杂志创办之后最年轻的百大DJ第一名 。同年11月,再次荣膺MTV欧洲音乐奖“最佳电音艺人” 。那一年,他二十岁。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Martin Garrix这样的人才?”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观念不同。小马丁四岁时开始用吉他自弹自唱,八岁时被荷兰著名DJ Tiësto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感染,开始攒钱并买了自己的DJ音响设备。

在中国,他的这份热爱恐怕早被父母以不务正业之名扼杀在摇篮里了。

还有一次,我在哥本哈根的中餐厅碰到一位中国母亲。这个妈妈说她的儿子在课余时间学习踢足球,可孩子不太喜欢,她告诉自己的孩子要坚持,只有刻苦练习才能成为足球高手;而跟他儿子一起踢球的丹麦小伙伴因为不喜欢跟妈妈商量后就放弃了转去学了游泳。

中国人崇尚勤奋,但有些时候,勤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工作效率低下且质量不高。中国妈妈从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人说学弹钢琴好,孩子们就去学弹钢琴;有人说跳舞好,女孩们就都去学跳舞,趋之若鹜且投资巨大。很少有家长思考过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适合什么。

另外,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相反,西方人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期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也比较淡薄,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热爱。

3

小时候,孩子们常说:妈,我渴了。妈,我饿了。妈,我衣服呢?妈,买好吃的了吗?而跟爸爸永远就一句话:爸,我妈呢?

VS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担任总统期间,他从来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在国外,我们经常看到独自带娃的白人老爸,最好的例子就是“女儿奴”贝克汉姆。而中国爸爸在家可能抱十分钟就不知所措了,不信就不妨对比一下《爸爸去哪儿》和《妈妈是超人》里的明星爸妈们。

咪蒙也在其公众号里发了一篇类似的文章《你兼顾事业和家庭,谁来兼顾你?》用血淋淋的例子诉说了在中国只有“全职妈妈”这一词,却没有“全职爸爸”。

但是,孩子身上的很多品行,诸如坚毅、果敢,对自己所热爱或责任所在的事竭尽全力地追求、探索,往往是来自父亲的启迪和鞭策。

张文质老师用一句老话新解来摡括父爱与母爱的区别:“女主内,男主外”。也就是说,母亲帮助孩子形成丰富健全的情感世界,父亲则促进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父亲不缺席,男孩才能更像男孩,女孩才能更像女孩。

西方家长在教育价值观、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激发这些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只有互相借鉴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