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还是走读——独立还是陪伴?最新或2022(历届)

时间:12-22编辑:佚名 小学家庭教育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被欺负了,无法当面倾诉;生病了,没有家人照顾。慢慢地,“家人”,就变成了一个节假日在一起吃饭的——很模糊的影子。

——一个寄宿生的感悟

  

电视节目《一年级》中,一位小朋友在去寄宿学校前,搂着妈妈大哭:“没有你,我该怎么活?”现实生活中,每个小小寄宿生的家长也都有这样的痛苦经历:孩子在教室里哭,家长在教室外抹眼泪。面对5天这么久的离别,父母和孩子难分难舍。

有专家认为,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曾撰文批驳过寄宿制度,甚至得出“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这样的结论↓↓↓

真能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

“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且不说这样的目标本身很自私很伪善,推论也很浅薄——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他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孤儿院的孩子从小过着集体生活,儿童期的自理能力可能确实比一般孩子强,但大多数人成年后并不出色。事实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水平层面——这样说不是贬低这些孩子,只是陈述一种客观事实。

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命运不公,剥夺了他们早年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他们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生命起始阶段性出现畸形,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早年情感滋润对生命十分重要

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小猴子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

事实则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正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所以“孤儿院现象”在它们身上也会发生。这个实验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寄宿制造成情感疏离

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有血缘还不够,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事实上,寄宿制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虽然这个孩子是你在世界上最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你们的沟通和了解是最好的。许多父母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尹建莉说,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然而,也有一所寄宿学校的校长要为寄宿制学校“正名”: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校长万玮亲眼目睹很多孩子从平和学校进入国外大学,并没有什么心理问题。

“寄宿制”真是个坏制度吗?

万玮认为,寄宿能够培养独立精神和集体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对自我有更深的认识,未来的目标也更明确。

许多从寄宿学校毕业的高三学生,只身赴国外留学,从签证、订机票开始,独立操作,不需要父母亲操心。

当然,完全将之归结为寄宿制的成果,也可能有些武断。走读的孩子如果家庭教育得当,也完全可以变得独立刚强。因此,寄宿相对于走读,并不能说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制度,但说它是一个“坏制度”,应该还需要更多更专业更具有说服力的例证。

他说,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父母亲平时工作较忙,或者老人的影响比较大,那么将孩子送到高质量的寄宿学校,不失为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寄宿和走读哪一个更好?答案可能不确定,或者不惟一。不过,一些家长错误地以为把孩子扔给寄宿制学校,自己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这是极端错误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不管是寄宿还是走读,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成长平均只起到10%的作用,最终还是家庭教育起主要作用。作为家长,即使为孩子选择了寄宿制学校,对他们的陪伴、与他们的沟通也绝对不能缺席。

你呢?会为孩子选择寄宿还是走读?欢迎给我们留言!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