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案例 浅谈刑讯逼供的利与弊

时间:09-28编辑:佚名 今日资讯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五、心理学视角:挫折—攻击理论对刑讯逼供成因的解读

  笔者认为,促使警察刑讯逼供最大的心理动因是挫折。犯罪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挫折—攻击理论。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心理学家约翰·米勒、伦纳德·杜布、霍巴特·莫勒和罗伯特·西尔斯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关于挫折与攻击的两条基本假设:(1)攻击发生时常预想挫折的存在;(2)挫折产生一些不同模式的行为反映,其中的一种是某种方式的攻击。多拉德等人认为,挫折是否引起攻击行为,取决于下列因素:(1)受挫折时产生的驱力的强弱;(2)受挫折时引起的驱力的范围;(3)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的频率;(4)随着攻击反应的产生而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多拉德等人关于挫折与攻击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说,为人们了解攻击行为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从而也为解释攻击性犯罪行为的产生以及预防攻击性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⑦

  刑讯逼供是一种典型的攻击性犯罪行为。一方面,警察扮演着如此重要的社会角色,总会想方设法地破获案件,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警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面临着太多遭受挫折的机会:长期接触社会阴暗面、身处与犯罪分子殊死搏斗的第一线;每日被违法犯罪行为所包围、面对犯罪嫌疑人的对抗甚至挑衅;经常加班、熬夜,难以享受正常的社交和娱乐;时刻神经紧绷、压力重重、处于分辨真话与谎言的环境之中。⑧笔者在与警察座谈中发现,为数不少的警察认为“只讲道德不讲狠,公安机关就没有权威性和震慑力”,“对坏人的仁慈就是对好人的残忍”。有的警察谈到,想动手打嫌疑人时支配大脑的往往不是获取口供的强烈愿望,而是气愤难耐、想杀杀他们的嚣张气焰。因此,长期的受挫过程、高频的受挫频率引发强大的攻击趋力,加之刑讯逼供案件低廉的惩罚成本,使得警察很容易在受挫时选择攻击行为。因此,攻击行为是角色扮演受挫的反应。

  六、社会学视角:角色理论对刑讯逼供成因的解读

  为什么角色扮演受挫会产生攻击行为?我们需要借助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

  角色理论(Role Theory)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角色理论的重要贡献者之一、美国人类学家林顿(R. Linton)认为,角色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角色表演是根据文化所规定的剧本进行的。⑨角色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特定文化下的人们对于既定角色总是有某种期望,如果某人的行为有别于其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就会视之为异类。

  警察也不例外。社会赋予的期望与责任直接决定着其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的形成,使其在角色的扮演中不敢有丝毫倦怠。笔者在与民警座谈中了解到,很多民警认为“没有刑讯逼供的警察未必是好警察。实践中,刑讯逼供的警察有两类:一类是素质低下、容易冲动的警察,但现在愿意为‘公’冲动的警察越来越少了;还有一类是有责任感、事业心强的警察,他们比谁都清楚这样做可能会付出的代价,失去饭碗甚至失去自由,但是职业的荣誉感使他们不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为破案做出努力。”可见,使用暴力(暂且不问程度)获取口供的行为与其说是个人道德的沦丧或行为的失范,毋宁说是在职业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反应方式、态度和习惯。刑讯逼供是讯问者“过度角色化”的一种表现。⑩除暴安良的角色扮演受阻是引发警察刑讯逼供的深层根源。从本质上讲,刑讯逼供是挫折引发的角色冲突的表现。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