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如今,很多人已经把1941年的寒冬当成了苏军赢下莫斯科保卫战的最重要因素,然而不得不再说一句,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我们不得不叹服当时德军极高的作战素质,即便在冬季物资匮乏、冷到坦克发动机都冻住的情况下,依旧可以重创苏军。
实际上,那个冬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寒冬,而物资充足的苏军在那个冬天的损失,几乎比德军多了一倍。冬天过后,德军通过战略调整,再一次在一段时间内重新夺得战略优势。不过,此时希特勒和他的参谋们仍然犯着一个相当严重的错误——低估苏联。
其实,德军的战略意图非常合理,用希特勒在自传《我的奋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德国人民必须要追求“生存空间”。对德国来说,土地和资源都非常重要。
从入侵波兰开始,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当德军将英国逼入绝境时,欧洲最大的战争机器苏联不可避免地成为德军下一个目标。当希特勒于1940年12月5日收到德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时,特地要求德军要“快速攻下苏联”。
此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判断苏联庞大的工业基础,有约3/4分布在乌拉尔山以西地区。如果能够攻占,那么苏联工业体系就会崩溃,便无力支撑接下来的战争。
实际上,在希特勒有想法要进攻苏联前,斯大林早就想到进攻德国了。早在一战结束时,列宁就曾试图借助欧洲战后的混乱和势力真空,通过入侵德国将无产阶级革命输出到欧洲。
在苏联人眼里,德国是欧洲的地缘中心,战略意义重大。而斯大林更是批准了入侵德国的“大雷雨”行动,行动日期恰好比德国入侵苏联早10天。不过因为政治因素波及军队,这一计划最终没能如期实现。即便如此,苏联还是做了一定的战争准备的,即将大量工业东迁。这就保障了一旦西部陷入战火,苏军仍能支撑战争。
另外,斯大林在战争爆发时还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看不见的师”的军队制度,即一个师从营级以上军官都配备两名副官。一旦需要新建一个编制的师,就从这两名副官中调走一个,只需要征召新兵就可以快速组建一个整编师。这种干部储备制度也保证了苏军源源不断的兵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伤亡和被俘多达400余万,然而通过这一制度,苏军在短时间内就将军队重新扩编到400个师,共计超过900万人。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是德国无论如何都无法企及的。1940年,苏军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坦克年产量约2000辆,飞机5000架。全军拥有坦克2.28万辆,飞机1.4万架。即便在工业体系遭到巨大打击的1942年,苏联仍能保证年产坦克1200辆、飞机1800架。德国在占领法国后国力达到二战巅峰,其占领区工业生产力总和,仍赶不上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的制定充满理想化,且其几个重要战略预期基本上都没实现。当然不能说德国入侵苏联是战略失误,但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情况下惹恼了这个可怕的战争机器,这才是最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