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人相处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时间:11-16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人类是群居生物,结成社会抱团生存,共处是生存的核心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与人共处能力划定为21世纪生存的核心素质和能力之一,强调除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做人,还要学会共处。与同龄伙伴一起长大,是孩子学习共处之道的宝贵条件。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在与人共处中学习与人共处,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心理学研究指出,同伴的友谊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这些功能对孩子长大成人极为重要,而且是家长、教师无法替代的。

孩子如果缺乏良好的同伴关系,偏离同伴群体,人格发展、社会事业及人生幸福都要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家长要明白与人共处不是小事情,甚至可能比学习成绩还要重要。

    教给孩子与人共处的规则

与人共处的规则不止一个,但核心规则是“公正”“平等”。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文化主张“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俗话说“要公平,颠倒行”,换位思考,公正平等。这个规则说起来简单,但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往往是得到多、付出少,尤其被家长溺爱的孩子,更不容易领悟到公正、平等。

不少孩子在家里习惯了有求必应,到学校后发现同学并不迁就自己,于是就偷偷把自己想要又得不到的东西拿去扔了,以图报复。有的孩子尚处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状态,还没有懂得与人共处的规则。

家长要告诉孩子,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就要得到别人同意,或与别人商量互换,才是公平的,不能强迫,不能使坏。比如有个孩子想看邻座同学的小人书,对方不肯,孩子回家伤心地哭了。他妈妈就告诉孩子要学会去商量,带自己的小人书去交换着看,结果俩孩子“与书会友”成了好朋友,有了新书就带到学校一起分享。

如果这位妈妈说“谁稀罕他的小人书,不看他的,妈妈给你买,买得比他多”,就是将孩子与同伴隔离开来,就犯了原则性错误。因为孩子需要与同伴一起长大,他们在同伴共处中才能学会共处,领悟到什么是公平,隔离开来是不行的。

家长要重视孩子之间的小矛盾,要善于在小矛盾中教大原则。孩子的思维与成人有相当大的差异,他们的矛盾冲突都是由具体的小事情引起的,并非价值层面、宏观层面的。我曾请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的50个孩子写写与同学矛盾冲突的原因,统计结果是文具丢失54%、小物件丢失12%、不守约8%、捉弄人6%、身体碰撞14%、学习争论2%、怀疑对方恶意4%。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小学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家长不可忽视,要通过处理这些小矛盾冲突给孩子讲清道理、教给方法,让孩子明白与人共处的规则,学会分享、理解,学会处理矛盾和冲突。

    疏导消极的人际情绪

与人共处之中产生的人际情绪,既有积极方面的热情、大度、宽容,也有消极方面的嫉妒、幸灾乐祸、敌意等。消极的人际情绪会损害人际关系,扭曲人格,给人生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家长要培养孩子与人共处时尊重、合作、分享、竞争、宽容、同情、理解、幽默、大度、开朗等好素养,还要重视疏导孩子对待同伴的消极情绪。孩子与同伴有冲突、有误会,同学之间有比较、有竞争,就可能产生自卑、嫉妒等消极情绪,家长要具体教孩子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如何化解,防止伤及自己或他人。尤其要重视疏导嫉妒、敌意、幸灾乐祸、记恨等消极情绪。

嫉妒是一种普遍的消极情绪,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嫉妒是不良情绪,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损害同伴友谊,严重的还会因为嫉妒而疯狂、犯罪,一定不能放任,不能超过正常度。这个“度”就是不伤害自己,不危及他人。枪杀导师的留美学生卢刚,毒害同学致死的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都是因嫉妒而疯狂的典型,他们的家长忽视教导孩子学会与人共处,代价惨痛。

强烈的嫉妒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是好胜。有的孩子不服输,处处跟同学较劲、比输赢,看似有上进心,但嫉妒情绪超过正常度,用极端偏激的方式非赢不可,比不过就中伤对手、让对手消失,就变成了心理扭曲。人生哪里可能处处都赢,钱氏家训教导后人“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就是深知不加控制的嫉妒情绪破坏力巨大。

幸灾乐祸也是不良情绪,它让人失了气度、失了真诚。家长要教导孩子在学校各类评比活动中争取如何对待竞争对手的失败,切不可因对手的失误而高兴欢呼。要告诉孩子“你可以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但是不能为别人的失败而高兴”。这样的教育正面、大气,能优化孩子的竞争心态,奠定孩子良好的竞争态度和品德基础。

记恨就是老是记住不高兴的事情,心理学术语就是消极情绪稳定。有的孩子怨恨情绪持续时间很长,谁曾对自己不好记得很清楚,对自己好的人和事却不容易记住。家长要知道爱记仇、记恨的孩子一般有自卑倾向,很在意谁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不好,教导不当就容易陷入“记恨、报复、结怨、记恨”的恶性循环中,少有快乐,倍受折磨。时间长了,心理健康会严重受损。发现这种情况,家长要积极寻求矫正。

    教给与人共处的具体方法

除了让孩子懂得如何与人共处的道理,家长还要教给孩子具体方法,在与同伴共处的过程中领悟尊重、谅解、沟通、合作、分享、反抗、妥协、调节、应变等处人待事的原则方法,至少要做到自我反省、委婉有诚和反思总结。

孩子如果与同伴发生冲突,解决矛盾首先应先反省自己,基本态度和方法是不做有罪推断,除非属实。比如有个男生做操时被后面的同学踢了一下,他认为这个同学是故意的,第二天就站到后面去,踢腿时故意去踢这个同学,事后还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先踢我的”。他妈妈告诉他什么事情都要先弄清情况,不能想当然认为别人是故意的。即使别人是故意的,也不能以错还错。男孩听了妈妈的分析,主动向同学道歉,那个同学则说自己虽不是故意的,但踢到同学没有道歉也不对。这位妈妈教孩子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化解了冲突,孩子也懂了凡事先反省自己的道理。

常言道“委婉有诚”,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愿望、传递信息是一种真诚,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式,肢体语言常常比直接说出来效果要好,家长要具体教给孩子。有两个小学生同桌发生了矛盾,都憋着难受。第二天上体育课,一个摔了跤,另一赶紧上前扶他,用身体语言传递了和好、道歉的信息。有两个女孩子吵了架,互不理睬,可是第二天不约而同都拿着两个水果,试探地望着对方,之后和好如初。这两个故事中,孩子们一句话也没说,委婉的心态和做法非常可爱,可见他们的家长平时教得非常好。

反思就是事后分析、思考,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在人际冲突中如果善于反思、善于领悟,孩子与人共处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别看孩子小,与同伴闹别扭之后也能够反思,有的还能总结一些浅显的道理,如“不能乱怀疑别人”“以后记住说话要算数”“凡事不要自己以为怎样就是怎样”“不要一开始就下结论”“不要为小事太认真”“动口不动手”等,都是孩子可贵的人际反思。

家长要反复叮嘱孩子,人与人相处不容易,要心正意诚,“人德于我不可忘,我德于人不可不忘”。别人对自己的好,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好,不可不忘记。这样的教育智慧,不仅能优化孩子的人际情绪,更能引导孩子达到做人的高境界。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