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乡村教师 写在第32个教师节之际

时间:11-16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一)

    当时光流向金秋九月,1500多万名人民教师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让我们把崇敬和祝福献给他们。

    在教师群体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在中国半数人口生活的广袤农村,为乡村学童播撒知识的火种,让乡村文脉得以赓续。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乡村教师。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乡村教师曾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一批有识之士就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他们躬身于乡村教育实践,成为现代乡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洗掉手上的泥土,走上三尺讲台,乡村教师为亿万农民打开了知识文化的大门。

    改革开放以后,初步解决温饱的乡村,对办好教育迸发出强烈的渴望。“人民教育人民办”,广大乡村教师与村民一道捐物、筹劳,白手起家,一砖一瓦重建了乡村教育体系。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乡村教师毅然投入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役中。从初步实现“两基”到“两基”巩固提高,从西部“两基攻坚”到“双高普九”,中国用25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年才完成的任务。奇迹背后,是几代乡村教师默默的坚守与付出,他们用朴实的信念和行动,撑起了乡村教育的脊梁,铸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教育无疑是强有力的引擎。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每增长一年,国民生产总值就可增加9%。我们不会忘记,一大批活跃在“中国制造”舞台上的产业工人,正是在村小获得了最初的文化启蒙,感知了外部世界,是乡村教师点燃了他们的梦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助推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乡村教师前行。被誉为“摆渡教师”的石兰松,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坚持撑篙划船26年,载着1000多名孩子驶向梦想的彼岸。大山深处的“掌灯人”支月英,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扎根乡村30余载,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把终身学习当作信仰的化学老师杨再明,凭着一股钻劲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让兴趣成为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最美老师妈妈”陈万霞放弃县城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创办了全国首个留守儿童寄宿制村级小学,把自己的温暖和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乡村教师用无悔的付出践行着“四有”标准,成为新时代的一面精神旗帜。

(二)

    然而,这个飞速巨变的时代,带给人憧憬,也留下困惑。

    城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驰,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政策倾斜城市、人才会聚城市,城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心、人人向往之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撕扯下,乡村与城市渐行渐远。

    乡村所守护的文化正遭遇着不小的冲击,身处其中的乡村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城乡教育差距、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身边的大量农村孩子涌向城市学校,坚守在乡村的老师们难免有些失落。

    而他们自己,从物质到精神,也面临一些困境。“作为农村教师,我经常遭遇不被理解的尴尬”……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声音,道出了乡村教师的真实境况。

    无论是20载不间断护送学生上下学的文天立,还是义无反顾扎根麻风村30年的农加贵,他们的奉献精神无疑是伟大的,但仅靠坚守与付出,很难带来乡村教育的持久提升。晋升不畅、教学繁重、收入微薄……现实问题消磨着他们的职业梦想与从教激情。

    相比外部困境,专业发展的“无力感”也困扰着他们。

    慕课、绘本、机器人……城市课堂日益与国际接轨,而在很多地方,乡村课堂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甚至在重演着30年前的故事。

    我们清楚,中国教育最大的分母在乡村,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短板也在乡村。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打通教育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要靠乡村教师改天换地的双手。

    唯有有了经济上的硬气、专业上的底气、文化上的睿气,乡村教师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谱写更加壮美瑰丽的诗篇。

(三)

    作为拥有300多万人的庞大群体,难道他们被遗忘了吗?当然不是。对他们的困境,最感同身受的,最有紧迫感的,是党和政府。

    从中央到地方,从一揽子方案到各级各类实施细则,当前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力度可谓空前,全面覆盖收入保障、职称评定等硬性层面,以及职业尊严、幸福感等软性层面,既见力度,又显温度。今年教师节,教育部还为乡村学校从教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着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即是一例。

    仅有一时的关怀自然不够,如果把乡村教师的困境比作一把锁,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是真正的钥匙。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最新或2022(历届)年—最新或2022(历届)年)》;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困扰乡村教师的热点难点问题,给出了有力的答案。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一直被视为解决所有难题的“抓手”。国家设了一条底线——“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中央财政为此专门下拨奖补资金,最新或2022(历届)年、最新或2022(历届)年分别达到22.8亿元、29.8亿元。在全国近600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已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平均补助标准近300元,受益乡村教师超过100万人。

    增加收入只是其一,国家对乡村教师的支持是一套完整的“组合拳”: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并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全面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中央好政策,地方须给力。我们看到,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出台实施办法,因地制宜提出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支持政策。已有23个省份采取公费培养、学费返还等方式,每年吸引约3.5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乡村教师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最新或2022(历届)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雄厚的师资基础。

    而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无疑是重中之重。“国培计划”近年来持续走向深入,最新或2022(历届)年将完成100多万名乡村教师校长培训;最新或2022(历届)年,中西部21个省份将招聘7万名特岗教师。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全面提高乡村教师职业素养和师德水平,正在一步步推进。

    当一项项政策走下纸面,我们有理由企盼:乡村教师的荷包更鼓,职业发展的机会更多,脸上的幸福感更足……

(四)

    最新或2022(历届)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时间维度上,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小步,却是乡村教育的一大步。

    在这跨越式的一步中,乡村教师将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他们奉献的土地上,成为这个时代的“新乡村教师”,成为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站立的人师,而不是带着“病痛”的教书匠。他们要选择新的路去完成自我的转型。

    新路在哪里?在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

    “中国可以没有阿里巴巴,没有马云,但是不能没有乡村教师”,这是马云对乡村教师的礼赞。乡村教师要亮出自己的“手艺”,来面对新的时代。苗族教师杨丙俊把自己民族的民间文化和经典《论语》带进课堂,让偏僻山区的课堂靓起来。这是杨丙俊的“手艺”。让优秀的教师到乡村去,让乡村的教师获得专业培训,成为优秀的教师,这是国家和社会新的选择。激活乡村教师专业追求的内在动力,乃是乡村教师重塑形象的第一步。

    新路在哪里?在更新现代教育观念。

    “85后”乡村女教师黄琴从网络、报刊汲取新鲜知识和观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这是黄琴在闭塞的乡村获得教育想象力的方式,她要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并以培养具有自由、独立、开放等现代文明基本素养的人为使命。对很多仍在教育“温饱”上挣扎的乡村教师来说,这将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在复杂的乡村现实中,地域文化、民族习俗与信仰、经济水平等种种因素纠缠在一起,让观念的“突围”成为一场攻坚战,这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路在哪里?在以教育让乡村更美好的实践中。

    散落在乡野里的校园和校园里闪烁的“烛光”,乃是照透乡村蒙昧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提出“乡村校长计划”,要培养一代具有优秀领导力的“乡村教育家”。培养乡村教育的“陶行知”,也是全社会共同的长期目标。“烛光”暗淡,是因为时代的“欠账”,而现在时代正把这笔“欠账”还上,乡村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转身”。只有乡村教师的专业转型和精神重塑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日益丰硕的成果,乡村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教育推动者,成为美好乡村的建设者。

    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乡村教师将为他们脚下的土地奉献爱与智慧,成为改变一个人、一个乡村命运的智力支持者。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乡村教育实践者,而他们当中优秀的人,将成为改变一方水土的“乡村教育家”,成为乡村发展的新脊梁。

    这是时代的期许,也会是乡村教师对自己的新期待。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