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师生舒适距离大有学问

时间:11-16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议论,自己孩子因受教师冷落或者缺少及时鼓励,出现了学业下滑倾向。同时媒体上也有报道,个别教师过分亲近学生甚至突破了师德底线。

    师生关系无疑是一门大学问。教师与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距离,不管是身体的或者是心理的,距离过近会压迫伦理底线,过远则会疏忽教育责任。“舒适距离”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有助于调节师生关系和增强教书育人的实效。作为师生关系主导者,中小学教师要调控好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此,教师有必要认真思考、定位师生关系的现状,在教育实践中设置调控路径并努力调整好双方距离。

    根据现状找到路径

    师生各自的年龄、性别、个性、家庭背景、价值观和他人评价都是影响调控的重要因素,甚至相貌、衣着、语调和举止习惯也有机会“一票否决”,所以设置调控路径之前就要对师生双方的信息进行收集、筛选、研究和判断,留意更多的细节,设想更多的困难,以保障调控预期更快落实。设置调控路径有助于实施行动有序而顺畅,因此应特别关注目标和任务的清晰可行。

    一是教师角度。教师自身反思,要从思想、道德到知识、经验,从沟通能力到组织能力,从脾气到人脉,不低估自身的长处,也不掩饰自身的短处。全面认识自己,有利于在工作上扬长避短,也有利于在学习和研究中补足缺失。

    二是学生视角。师生之间因为冷漠或戾气而出现隔阂或对抗,也是常见现象,教师在定位学生时不必避讳。学生状况是动态的,其价值观尚未定型,尤其是在青春期阶段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其身心每天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不断磨合中调整双方距离

    “舒适距离”必须不断调整。调整是双向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把学生认定的“舒适距离”放在优先位置,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调整与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距离,故此教师要着力于细节研究与调适。

    一要深入研究。调整师生距离是在特定时段里持续进行的复杂多变的实践活动,一个词不中听,一个动作不中看,一种味道不中闻,都会影响双方距离,所以事情无论大小,分量无论轻重,都可能对师生距离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因而可供研究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二要耐心细致。距离的调适考验着教师的细心和耐心,教师需要细心收集和过滤信息,细心观察和判断各种情况变化,细心应对各种人物和事情,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和应对情况变化。

    师生之间的“舒适距离”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对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都有非常大的裨益,值得教师为之努力。在教书育人的诸多大事中,它看起来不显眼,但长期细心经营,必能赢得好效果。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