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读7月24日王海英教授所写《面向2030 学前教育怎样爬坡过坎》一文后,对文中观点颇有同感。笔者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弱势补偿、质量为先’的价值选择,在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思路上达成共识”,是学前教育面对沟坎需持有的主心骨。
政府主导的价值定位和决策导向是体现学前教育产品属性的应有之举。从公共产品的视角看,学前教育在消费上具有有限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在收益上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益。这些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这也是政府主导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依据。当然,学前教育受益各方需要共同承担学前教育服务所需的成本,即文中所指的发展学前教育不仅要“政府主导”,也要“社会参与”。
弱势补偿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从我国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来看,存在明显的投入不均衡现象。所以急需实行弱势补偿原则,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加大政策倾斜和投入力度。教育部最新或2022(历届)年教育统计数据表明,截至最新或2022(历届)年我国民办幼儿园数量124638所,约占幼儿园总数的68.8%。这也印证了文中所述的“我国60%左右的幼儿园较少获得或几乎没有获得政府的任何财政经费”。这表明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投入不足,在财政上还没有做到投入公平。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世界各国在制定学前教育法案时都将落后地区或弱势群体作为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着力点,遵循弱势补偿原则。美国的“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ject)是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幼儿学前教育的补偿,主要是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最基本的学前教育。不同地区政府和不同层级政府的财力状况不尽相同。在进行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时候,应体现弱势补偿原则。因此王海英教授文中指出:“学前教育发展的底线责任必须上移,由更具资源动员能力的省级政府进行全面统筹,以更好地支持薄弱区县学前教育的发展。”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财政实力的不均衡要求政府在进行学前教育财政预算时进行弱势补偿,以免加剧学前教育发展的“马太效应”。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其公平问题不仅关乎幼儿教育的起点、过程及结果,也是国民教育公平的关键一环。
质量为先是爬坡过坎的基本保障。广覆盖和保基本是学前教育事业促进区域公平和弱势补偿原则的一个体现,也是一定时期和阶段的必经之路。然而,面向学前教育的2030目标,我们必须有对质量发展目标的具体设计和践行工程,必须把“质量为先”作为各级政府决策的导向。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没有质量的教育就是浪费国家财政和民众金钱,浪费儿童的美好童年。”要想实现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转变政府的发展思路,做到政治上同意、经济上同意、行动上问责。
“政治上同意”就是政府对学前教育领导和发展意识的觉醒,即政府有发展的意愿和行动力,也即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政治领导力。这种政治领导力主要表现为政府为发展学前教育采取的一些重要举措,诸如发展学前教育上的一些决策,对于今后学前教育的走向和发展规模的规划与计划等。王海英教授文章所指的“为了实现未来15年学前教育发展的各项任务,各级政府要进行五方面的系统制度设计,为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系统的、整体的制度保障”。
“经济上同意”指政府对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识觉醒,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超越了“象征性措施”,切实践行政府对于领导和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意愿与使命。比如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学前教育财政专项,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成本的共同分担等,也包括文章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质量提升措施。
“行动上的问责”,借鉴义务教育或其他领域的经验措施,如实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行政问责制、学前教育指标一票否决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转变政府职责和发展思路就必须进行职责定位,突出主业主责。权责清楚、赏罚分明才能真正把政治上的系统设计和经济上的行动落实到位,才能“爬得了坡、过得了坎”,才不至于“浪费国家财政和民众金钱,浪费儿童的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