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最新或2022(历届)山西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时间:11-15编辑:佚名 政策改革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以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为方向,提升轨道交通装备配套协作能力,打造配套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太原、大同、运城三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突出成套,培育集群,全面提升煤机制造水平,建设山西(太原)煤机技术研发中心和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完善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

  积极拓展延伸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推动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制造,提升电力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力度,在巩固优势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产品覆盖面,打造以现代煤化工关键设备为主导产品、具备成套设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晋北、太原煤化工装备制造基地。

  着力培育优势技术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推广高效锅炉(窑炉)、电动机、变压器和高效热能回收系统应用,发展一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环境治理技术装备及噪声、辐射防治装备等环保重点技术装备。

  积极发展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汽车部件及整车、通用航空、电子智能、铸件锻件基础工艺、液压配件组件、材料深加工、特色军工民品、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

  培育发展新兴接替产业。大力支持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加快发展电动汽车、甲醇汽车、燃气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电动客车、电动专用车、电动乘运车,适度发展混合动力和燃气汽车。加快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引进落地,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基地建设。

  以提高附加值深加工为方向,推进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向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以节能环保产品、技术、服务为抓手,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节能环保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鼓励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重点发展LED、光伏、信息安全、电子设备制造、云计算、信息服务、物联网七大领域,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

  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品种、现代中药及中成药独家品种等4大领域,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全面提高“晋药”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全面提升传统食品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特色食品产业,推动粮食加工产业化,形成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布局合理、地域特色浓郁的食品工业体系。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大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加快发展,加快我省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和中部地区文化旅游强省步伐。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力度,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大集团、大资本、大平台发展战略,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能力和整合集成发展能力。重点提升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及打造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长城山西段等世界文化遗产知名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重点景区,着力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加大文化产业市场营销力度,大力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新优势。支持煤炭资源型城市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探索推进旅游业与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业资源和要素整合集成能力和模式创新能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主动对接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欧亚贸易通道、中原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优化现代物流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中部、北部、南部三大现代物流业密集区,推进物流通道建设,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提升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标准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快开发临空经济。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高技术服务业,以及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业,不断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

  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规模、品质和效益。积极发展商贸、运输、会展、快递、节能服务、住宿、餐饮等其他服务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各类主题参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新兴业态。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围绕“六大区域布局、四大集群示范、八大产业提升、五位一体推动”的战略安排,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西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稳定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继续推进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切实管好地方粮食储备。统筹规划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布局,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汾河平原区域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的粮食、水果和家禽等产业,在上党盆地区域重点发展优质杂粮、中药材和生猪产业,在雁门关区域重点发展草牧业和优质杂粮产业,在太行山区域重点发展道地中药材和杂粮产业,在吕梁山区域重点发展优质干鲜果和马铃薯产业,在城郊农业区域重点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小杂粮、干鲜果、设施菜、草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流通业态。

  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立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生产建设毁损耕地的复垦责任。深化林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购买式造林,推动国有、集体和个人开展合作式、开发式、股份制造林。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权与用水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有机融合。

  (四)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立足山西区位特点,积极推动东融西进南联北合,加强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力打造“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新能源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培育壮大若干一体化发展区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高端成长型产业,支持新兴接替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稳步发展互联网支付、股权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新型金融业态。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机场布局,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市际交通、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城市群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加快推进山西大水网建设,启动实施小水网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全省六大盆地和主要经济中心区的十大供水体系。加快推进电网建设,构建以晋北、晋中、晋东南特高压为核心、500千伏为支撑的骨干网架,形成“三纵四横”格局。加大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电网布局力度。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宽带网络建设,形成大容量、高速率、光传送、全覆盖的光纤传输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加快推进输气管网建设,布局建设“三纵十一横、一核一圈多环”的输气管线网络,逐步实现全省一张网、全覆盖。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分享经济、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重大举措,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加快山西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五)全力推进“三个突破”。突出问题导向,推动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和金融振兴“三个突破”,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向全面创新要动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格局。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完善技术创新组织,引导企业牵头科技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改革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制,建立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形成与立项机制,加快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深化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深化省属科研院所改革。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培育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努力打造成为我省创新发展的引擎和全球低碳创新基地。积极落实中关村试点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大力培育和宣传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做优做强。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放宽民营企业准入条件,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优化和改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民营经济成长沃土。建立科技服务民营企业平台,鼓励支持发展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按照“提升二产、推进一产、发展三产”思路,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引导、主动服务、强化措施,推动民营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民营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正确处理政商关系,重塑山西干部和企业家的形象,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大力促进金融振兴。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努力构建体系健全、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业成为全省基础性和关键性产业。做精做强城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银行,支持发展民营银行,规范发展准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支持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山西地方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山西股权交易市场,推动煤炭期货交易市场建设。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组建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稳步扩大融资总量。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增强金融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深化金融开放与合作,加快引进金融机构,有计划开展跨境融资,深化我省与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合作,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

  四、推进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补齐短板中实现均衡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并重,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要从满足人民群众在新形势下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着眼,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全面抓好教育、文化、住房、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就业、社保、居民增收、稳定物价等民生工作,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落实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建立“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兼顾大中小城市实际,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在工业、农业、服务业方面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支持县域开放经济,培育县域富民经济,努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强县城建设,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提高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力。推进国家级重点镇建设,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积极促进区域性重要农村集镇建设。开展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镇转型试点,因地制宜探索转型路径和模式,加快推进资源型城镇转型。

  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工矿企业村庄搬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少数民族居住村的保护力度。推动开展撤并行政村、撤乡并镇工作,以基础条件好的中心村为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推进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建设,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示范乡村。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转变。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的力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原则,加快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加快形成全省各市竞相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要求,强化错位发展,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支持省会太原率先发展,强化在全省的带动、支撑和辐射功能。重点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晋中108廊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上党城镇群、孝汾平介灵、阳平盂、忻定原、离柳中、盐临夏等区域协同发展。

  (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大力弘扬我省优秀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中国梦宣传教育。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社风、家风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三晋典籍整理工程,发展振兴地方戏曲,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打造一批以“中国梦”和“三个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力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形成良好网上舆论导向,发挥网络正能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和队伍建设工作,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作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力的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保税区建设。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会展,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演艺进景区。推进山西文化云平台建设,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移动多媒体、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育事业,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力办好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深化与欧美及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省(州、区)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文化展会品牌。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发一批在省外境外长期驻场或巡回演出的演艺产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和质量,开发省外境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推进军民融合。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军民融合试点示范区建设,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化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改革,加快军工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和科研院所转制,建立健全省市两级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运行体系。鼓励优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形成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大军工配套体系。构建资本运作、产业聚集、咨询服务和人才培养与发展平台,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优势领域新的增长极和产业链。加快构建国民经济动员新体系。

  五、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山西

  坚持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着力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产业体系,致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进美丽山西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细化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环境等政策,形成市场统一规范、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机制。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市县“多规合一”,促进空间利用结构优化,强化规划对市县区域空间的指导和管控作用。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