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你知道冬至是为了纪念谁吗?
冬至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那么冬至为何吃饺子呢?(注: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冬至为何“大过年”?
今天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古人云,冬至大如年。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传统的节日风俗中,饱含着浓浓的文化意蕴。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的先民已用土圭观测太阳测算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历史上的冬至 周朝:冬至为年
冬至日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
汉代:冬至大如年
文学家祭邕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四民月令》云:冬至“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正旦。”
唐宋:冬至与岁首并重
《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特别是祠部还放假七天以庆!
明清:肥冬瘦年
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有“长至......为国大典......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民俗
作为中国古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吃也是中国节日中必备的节目之一。好吃的先辈们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食。虽南北有别,但美味是一定的。
北方的代表食物:饺子
每到冬至,按北方的习俗,要吃点儿饺子,这样才不会冻掉耳朵。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 时,有位人头蛇身的女人叫女娲,看到天上有个窟窿,就用炼就的五彩石补天。她又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
饺子的发明,据说就与冬至这个节气有关。古代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寒冬,一路上发现许多百姓冻烂了耳朵,他就用驱寒活血的药材搅拌在肉馅里,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热汤煮熟后施舍给冻伤的灾民。这种最初叫做“捏冻耳朵”的食物后来被命名为饺子。“吃了饺子不怕冻”,仿佛童话里的情节,却体现出古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依然存留的美好愿望。冬天虽冷,人的心肠总是热的。
南方的代表食物: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冬至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山东人的冬至
山东地区普遍有学生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
临沂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