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暑期过半,你是怎么度过的?尽管专家、老师呼吁假期要让学生们劳逸结合,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学生仍在各类辅导班中度过假期,有的学生还会上补习班提前学习新学期的课程。笔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这个暑假,深圳小升初衔接教育培训市场异常火爆。一名准初一生家长告诉笔者,有机构放出的上千个暑期小升初衔接班课程报名名额,短短几分钟就被家长抢光。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中考竞争激烈、部分初中学校进行入学测试、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推动等几种因素的结合,使得深圳近年暑期小升初衔接班报名火热。
“一对一”课超200元/小时
据了解,所谓小升初衔接班就是为了使小学毕业生顺利适应初一学习,而提前进行相关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训。笔者连日来走访深圳多个中小学课辅机构,发现多数都开设了暑期小升初衔接班,且报名火热。
笔者从邦德教育华侨城分校景老师处了解到,该机构暑期小升初衔接班的课程主要以语、数、英为主,也有部分分校还开设了科学课程。暑期小升初衔接课每班20人,主要分三期,目前华侨城分校一、二期已经结课,第三期课程已报满。而香蜜湖分校的工作人员称,其第三期课程早在7月初就已被报满。
在新东方百花分校,笔者2日了解到,该分校开设了9天一期的短期小升初衔接课程,有语数外三科。每个班满班25人,目前第一期、第二期已开完课,第三期(8月2日—11日)还有少量余下学位,第四期(8月13日—22日),仅剩下午时段的数学科目还有一个学位。
事实上,有培训机构推出的小升初暑期课程早在5月份就已被报满。家长林女士的孩子今年小学毕业,9月就要入读深圳外国语学校。她告诉笔者,学而思在5月份放出来暑期小升初衔接课程报名名额,几分钟之内就被家长抢光了。林女士给其孩子报了该机构小升初暑期数学衔接课程,据其介绍,该课程10节课,每次课程时长3小时。“我孩子身边不少同学都报了暑期小升初衔接课程,大部分学生是数学和英语两科必上。”林女士说。
暑期小升初衔接课程费用并不低,学完一个课程一般需要上千元。林女士介绍,其报名的小升初数学衔接课程每小时75元,学完暑期课程需要2250元。笔者采访了解到,在福星路的明珠教育,暑期小升初衔接班一科课程20节课,一节课2小时120元,共2400元一科;邦德教育小升初衔接课程一节课145元。
如果选“一对一”的定制课程,则费用更高,新东方百花分校老师介绍,该校“一对一”暑期小升初衔接课程每小时最低240元,一般一节课2小时,也就是说一节课最低收费480元;邦德教育的“一对一”小升初衔接课程250元一小时,一节课2小时;学大教育香蜜湖分校的胡老师称,该机构小升初衔接班“一对一”课程每小时收费277元。
所谓的小升初暑期衔接课程到底学些啥?笔者了解到,主要是复习巩固小学重点知识、提前学习初一相关学科知识,为新学期的学习做铺垫。景老师介绍,以数学为例,开课后,会先用几节课的时间把之前小学学的数学重点知识复习梳理一遍,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初一前3章的数学知识学习。林女士告诉笔者,其孩子所上的机构称会把初一数学80%的基础知识先学一遍。而学大教育香蜜湖分校的胡老师称,该校的“一对一”衔接课程,是以初中入学测试为依托设计教学内容,所学内容包含了初一全科。
给孩子报班因担心“被落下”
“衔接班这几年报名人数呈逐步上升态势,大约60%的小学毕业生家长会为孩子选择暑期衔接班,提前为进入初一以及面对今后的中考做准备。”从事培训行业12年、曾担任学大教育深圳分公司市场总监的李海超说。
对于暑期小升初衔接班为何火爆,李海超分析称,这主要是两股力量推动。一方面,这些年虽倡导素质教育,但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没变,尤其中考竞争非常激烈,有的初中学校在学生初一入学后会进行入学测试,并根据分数进行排名分重点、普通班,所以家长希望利用暑假提前让孩子预习初一内容,既可以应对可能存在的入学测试,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初一的学习。
另一方面,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机构盯准小升初衔接这块市场大做宣传,推动该市场火热。有的机构甚至推出“1元暑期衔接班”这种营销模式吸引学生,“看似免费了,但这些学生会成为培训机构接下来一些其他项目的客户”。据李海超观察,深圳从事中小学课辅的大小培训机构粗略估算至少有上千家,只要是从事中小学课辅,几乎都会进入小升初衔接培训这块市场。小升初衔接教育培训市场之热以及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李海超告诉笔者,根据他多年的观察,多数学生并非自愿,主要是因为家长的意愿才参加暑期小升初衔接班。笔者采访多名正在上衔接班课程的学生,他们的回答印证了李海超的说法。“玩的时间少,都是爸妈报的名,我不是很想上。”“我最不愿意过暑假了,天天都在上补习班。”刚刚小学毕业的小周这样抱怨。小周在这个暑假除了要上小升初衔接班,还要上美术兴趣班。
对于报名小升初衔接班,家长们比较纠结,甚至有点无奈的心理。“衔接班上的孩子挺多的,大家都在抢着报,不早点报就没名额了。”王女士告诉笔者,她的孩子马上要读初一了,为了让孩子能跟得上学习节奏,她就给孩子报了暑期衔接班,“本来想趁着放暑假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的,可这不是没办法嘛?”家长王女士无奈地说。
林女士告诉笔者,她之所以为孩子报名小升初数学衔接班,是希望孩子提前了解、适应初中数学的课程特点等,在新学期学习时树立信心,“像语文、外语我还可以辅导他,但数学我没办法辅导,只能选择机构”。林女士也坦言,其给孩子报衔接班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点随大流,“孩子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在上,而且咨询一些已经在名校初中就读的学生后发现有很多也在上这种校外补习班。就会觉得,很优秀的孩子都在补习,如果不去补习就可能会被落下”。
有家长称,她听说其孩子考上的某高中在新学期入学后不久便会分重点班、普通班,为了让孩子在入学后的考试中不落后,也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她才无奈报班,也有家长则称,自己忙于工作,孩子无事可干、无人照顾,所以干脆为孩子报衔接班,既安全,也能让孩子提前学点东西。
千元衔接班值不值?
准初一新生家长林女士: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分配假期
“其实我觉得上衔接班没有什么值不值得的问题,关键是看怎么更好地分配孩子的假期时间。”林女士说,让孩子提前了解初一课程体系、学科知识,没什么太大坏处,利用10天左右的时间,每天几个小时,也不会太干扰孩子的假期生活。在林女士看来,暑期不宜让孩子在培训班上花费太多时间。她就为孩子报了国外夏令营,让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拓展视野。
教育培训界人士李海超:欲提前了解初中课程者可尝试衔接班
教育培训界人士李海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上小升初衔接班。在他看来,那些在学习方面对自己要求高、自控力很强的学生,上衔接班的意义并不大。而那种平时学习上比较自由散漫的学生,利用暑期上衔接班,有助于他们在上学后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那些想为新学期的学习做铺垫,提前了解课程体系、学科知识的学生,也可以尝试选择衔接班。
李海超还强调,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的确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上初中后,学业压力会增大,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要求更高等,小升初的衔接不是仅仅上个培训班就可以高枕无忧,需要学生从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调适。
对于该如何选择暑期小升初衔接培训机构,李海超建议,首先家长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对此抵触,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其次,家长要去培训机构做具体的了解和考察,询问提供哪些课程以及教学提纲、内容如何、针对性如何等。再次选择的衔接班时间不宜过长,过多侵占孩子假期放松时光。
天健小学校长张丕发:家长不可太功利,应做长期规划
在天健小学校长张丕发看来,家长考虑是否为孩子报小升初衔接班前,要咨询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成长状态、学习水平等实际情况作出最终决定。
张丕发认为,培训机构宣传口号大都很响亮,但它们往往只注重短期教育,家长更多时候应为孩子做长远规划。“按现有政策来说,小学、初中均属义务教育范畴,不存在因考试成绩而划分不同等级班级的状况,也就不需要过分在意成绩。不过,部分家长认为初中学习好了,高中才有保障,这有些功利。”他说。
对于准备为孩子报小升初衔接班的家长,张丕发建议:“办得好的小升初衔接班,确实能够让孩子提前知晓初中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真正上初中了便能够快速适应,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有利的;但如果培训机构仅仅教授理论知识,孩子可能会因为提前了解了部分课堂知识,从而在初中课堂上不再认真听讲,导致其学习兴趣下降,这便是不利因素了。”
在张丕发看来,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其具备的综合素质更为关键,后者会影响孩子一生。“短期提升成绩很容易办到,但孩子的综合素养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孩子对社会、自然、家庭、自我甚至生命的认识,都是在课堂上难以获得的,孩子面临的众多人生课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张丕发表示,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判断,然后有选择性地开展适合孩子的教育活动,不能一蹴而就。
张丕发表示,家长不用过于纠结报不报名小升初衔接班,“家长更需理性并为孩子做好长远规划,过于功利对孩子的发展几乎没有帮助,眼前的功利也许会成为孩子长远发展的毒药”。
莲花中学校长徐连佳:短期培训对转变学习方法帮助不大
莲花中学校长徐连佳认为,小升初的衔接很有必要,但多数初中都会对学生刚升学时开展入学教育,对初中的学习方法进行介绍和培训,这才是最重要的“衔接”。进入初中的学习后,学校老师也会继续引导孩子转变学习方式。“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家长没有必要为孩子报衔接班,短期培训对孩子帮助不大,‘多学理论知识对孩子有很大好处’是一个认识误区”。在徐连佳看来,初中学习更强调逻辑思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都要转变。
“很多补习班先于老师把课讲完,这其实对学生是十分有害的,有的学生补习完便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会影响他们探究未知知识的欲望,很容易耽误掉正常的学习时间。”徐连佳说,一般初中老师上课前都会精心备课,老师讲课更注重学习方法指导,而不是部分培训班的知识传授,“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