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大一新生宿舍条件和环境怎么样及是否有空调(图片)

时间:01-16编辑:佚名 上海高考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拥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

  1960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前身——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诞生于为满足上海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产业工人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迫切需求的时代大背景下。五十多年来,学校从成人教育起步,到举办全日制高职教育,再到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直至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学校走出了一条技术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坚持教育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强化内涵建设,承担社会责任,为上海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和优秀发明家包起帆、李斌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十万余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标杆和劳动模范培养摇篮。

  基本情况

  学校由主校区和若干个分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近八百亩。主校区地处上海浦东金海路,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中心4万多平方米。拥有标准实验室41个,实验用房面积4.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4亿多元,纸质和数字藏书总量均达百万册以上,拥有完备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设有工学部(下设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文理学部(下设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应用艺术设计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体育部、工程训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教学单位。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同时举办富有特色的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另承担一定规模的成人与继续教育。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一万二千余人(本科生近九千人,高职生三千余人),专业硕士研究生近百人,成人学历教育近六千人。

  学科专业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龙头地位,紧密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上海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科学架构和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形成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并确立“以学科专业建设带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基本方针,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现有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6个学科门类、20个专业类,设有37个本科专业、30个高职专业,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领域(环境工程)。建有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培育)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教委知识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7个。

人才培养

  学校按照德才兼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以掌握职业技能、崇尚职业信用、彰显职业特色的高素质职业人为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校发扬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优良传统,贴近学业、贴近产业、贴近就业,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架构课程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积极探索和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工程教育改革、德国FH教育模式本土化实践等试点,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以“中高贯通”、“中本贯通”等培养模式为试点,通过“一体化”设计,拓展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渠道,努力架构从形态到内涵的职业教育立交桥。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现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3门,市级教学团队9支,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39门。

  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建设为中心,以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支素质高、技能强、有活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64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的300余名,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近80%,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占30%以上。教师队伍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1人,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4人,“浦江计划”入选者2人,“曙光学者”3人,上海高校教学名师4人,上海市模范教师1人。

  科技服务

  学校注重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开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与方向的科学研究,强化应用研究与开发。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承担了百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产生了近百项科技成果。2009年以来,学校教师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959篇,各类到校研究经费增长显著,申请专利数量和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成立了机电一体化、测控与信息技术和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与环境功能材料等三个知识服务团队和由100多位青年博士组成的曙光研究院及9个专业化研究所,并以此为依托,凝聚研究方向,增进合作交叉,促进成果转化,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学校专门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负责全校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学校建设有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上海工业设计(现代生活用品)设计·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用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与社会各行各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长三角地区,学校建有多个技术转移工作站或产学研工作站,在电子与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与新材料等领域近距离为各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