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印氏真实版《无间道》
2002年5月6日下午时分,厦门一家五星级酒店三楼的茶室里如平常一样生意清淡,可容纳五十几人的茶座里,只坐了三个客人。
音箱里传出的萨克斯乐曲舒缓悠扬,而在座的三个人,看起来却一点都不放松。其中一个彪悍大汉,要么面无表情地盯着斜对面的小个子,要么就警觉地扫一眼四周。
座位上的小个子,就是时任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保山支队副参谋长的印春荣。不过,在这个茶室里,他的角色变成了名叫“三哥”的贩毒集团马仔,与他面对面坐着的是绰号为“刀疤”的台湾籍毒贩。
一个星期前,印春荣和他的战友在云南省保山市截获了一辆运毒车,毒品的接头人就是“刀疤”。在制订了严密的抓捕计划后,印春荣以交货人“三哥”的身份与在厦门的“刀疤”取得了联系,对方定下了碰头的时间和地点。
虽然已经多次孤身打入贩毒集团内部,但这次的对手格外难对付,这让印春荣多少有些压力。
呷了口茶,印春荣抬眼看了一眼对手,那张没有任何表情的脸,并没有因为茶室昏黄的灯光而显得柔和:长方脸,高颧骨,一道刀疤从右腮延至眉梢上方。印春荣知道,这个“刀疤”的经历绝非一般,他曾在台湾特种部队服役过五年,摸爬滚打样样精通,且疑心重,心狠手辣,连睡觉时也是枪不离身。
“刀疤”旁边坐着的是他的保镖,这个大块头身高1米86,体重100多公斤,几乎胜过两个印春荣。而且他曾到过云南,对云南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悉,如果印春荣稍有疏忽,马上就会被他识破,万一暴露身份,就会有生命危险。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投入到“三哥”的角色中。
没聊两句,“刀疤”称自己没烟了,印春荣顺手从兜里掏出一盒“555”,扔给对方一支,自己慢慢地点上一支。掏烟、点烟、吸烟、吐烟,印春荣这套并不起眼的小动作,一直在“刀疤”冷冰冰的注视下完成。被这样死死地盯着看了一分多钟,印春荣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终于,“刀疤”点上了烟,长长地吸了一口,刚才几乎僵滞的空气重新流动起来。
印春荣明白,刚才“刀疤”是在考察他,看他现在的神情,应该是通过了考察。又过了一小时,因为立即拿货的要求一直没得到满足,“刀疤”开始变得焦躁。为了稳住他,印春荣拨通了外面战友的手机。“大哥,李先生(“刀疤”姓李)这边急着想拿货,你看……”“拿货没有问题,但是他们的定金还没到银行,告诉他,钱一到账马上就发货!”
印春荣明白,战友是在通知他,抓捕现场还没布置好,必须得想办法稳住“刀疤”。
三个小时还没拿到货的“刀疤”,越来越烦躁,几次提出“改日再谈”。为了不让“刀疤”起疑心,“三哥”开始不停地向他介绍云南的风土民情和道听途说来的小故事,时不时地插科打诨。
对于印春荣来说,这最后一个小时,简直比一个世纪还长。他几乎是用智慧和勇气支撑起了每分每秒。在他的“滔滔不绝”中,时间不知不觉逝去,直到战友以“大哥”身份将电话打进来……
“大哥让我们去交货。”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刀疤”和他的保镖,跟着“三哥”就走进了专案组设下的包围圈,埋伏在四周的战友们“呼啦”一下,一拥而上。发觉上当的“刀疤”,拔枪就要挟持印春荣,而此时的印春荣已经冲了上去,死死地按住了毒贩的双手。
这次交手,共缴获海洛因52千克,毒资300多万元人民币,摧毁了一个正在滋长中的贩毒集团。直到进了班房,从未失过手的“刀疤”也想不明白,这个小个子怎么可能是警察?
数字背后的传奇
“刀疤”的疑惑不是没有道理。乍看起来,现年43岁的印春荣似乎缺少一张警察的脸庞;而不足一米七的小个头,更是与一般人印象中高大威猛的警察形象相去甚远。然而,英雄本自平凡出。当你看到这样一些数字后,就会知道这个看似平凡的小个子的不同寻常。
平均每三天破获一起贩毒案件,查获毒品一公斤。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至今,印春荣共参与和指挥侦破的贩毒案件2834起(其中万克以上大案48起),缴获毒品4070.95千克,毒资近3000万元,运毒车311辆,抓获犯罪嫌疑人3846名。印春荣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两次,荣立三等功四次。2004年,他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然而,很难有人想到这个训练有素的缉毒英雄其实是“半路出家”。
1982年,印春荣高中毕业,他放弃了父母给他安排好的工作,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卫士。此后,他的身份经历了多种转换,从战士、学员、卫生员、医士到医师……而在他最初的人生履历上,印春荣一直是一名军医。
1998年10月15日,因办案人手紧缺,时任保山边防支队龙陵边防大队医师的印春荣第一次在办案中充当“马仔”。他只身打入贩毒团伙内部,在交“货”的路上,三人同骑一辆摩托,两名身高体壮腰挎长刀的毒贩将瘦小的印春荣夹在中间,只要情况有变,两名毒贩随时准备干掉他。不料,摩托竟然闯了红灯,被交警拦了下来,两名毒贩正准备逃跑,印春荣却下车迎了上去,这名交警认识印春荣,他正要开口,印春荣递上一支烟说:“老哥,我们从山里来,不懂城里的规矩,求你放我们一马。”他边说边使眼色,交警会意,摆摆手说:“以后注意点。”三人径直来到宾馆,毒贩取出毒品要求印春荣交钱,印春荣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茶,冷不防将茶杯砸在一个毒贩的后脑上,不等另一名毒贩拔出刀来,他饿虎扑食般撞了过去,专案组人员迅速冲了进来,将毒贩生擒。此案共缴获海洛因9.85千克。
初显身手,一鸣惊人。从此,印春荣的人生历程改变了,他从一名医师变为一名缉毒警察。
印春荣改行后,认真钻研专业书籍,细心揣摩毒贩心理,分析贩毒的规律和特点,虚心向公安干警学习,提高办案能力,努力掌握与毒贩周旋的技巧。他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侦察员,除了要忠于职守掌握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有一套过硬的本领。针对各个时期贩毒活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印春荣制定了工作策略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缉毒这条道路上,印春荣从一个“新手”慢慢成熟起来。
禁毒是一直以来的心愿
从名医到名探,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却是印春荣一直以来的心愿。
印春荣出生在滇西边城瑞丽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美丽静谧,但因为和毒品泛滥的“金三角”毗邻,一直被毒品这个“白色妖魔”笼罩。家乡的孩子们还很小时,很多父母就急着把他们送往内地亲戚家,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远离家乡,以免他们长大后沾上毒品。
“我抓的大多数毒贩,自己都不吸毒,有的连手下人都不让吸毒。因为他们知道,沾上了毒品就意味着家破人亡。”从小到大,印春荣目睹了太多由毒品引发的悲惨故事。
一天,读中学的印春荣上完晚自习回家,经过一条小巷时,突然被脚下一个东西绊了一个趔趄,他拿手电筒一照,不禁吓了一跳。原来,这是一个死了的男人,手里还拿着一支没注射完的针管。
那是他第一次直面毒品所带来的死亡,那晚触目惊心的一幕长久地盘旋在印春荣的脑海,让年少的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走出恐惧的阴影。
还有一件事,印春荣一直不愿提起。那是一个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小伙子聪明、能干,但后来沾上了毒品,整个人就像着了魔一样。为获取毒品,他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掉,以致一贫如洗。最终身无分文时,他竟然狠心地将自己年仅10岁的儿子背到了境外卖掉,而他自己也最终暴死异乡。
毒品,就这样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变成了魔鬼。
说起这些,印春荣眼神悲切,他发出誓言:“为了禁毒,即使把命搭上,我也无怨无悔!”
也许,正是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让印春荣的缉毒之路走得如此坚定而漫长。也正是曾经的痛彻心扉,令这个貌不惊人的小个子成长为一名传奇神探,进而成为一枚镌刻在共和国缉毒史册上的印章。
但在荣誉等身的背后,面对如潮的鲜花,“印”还是那一颗印:赤诚、火红、方正。这是印春荣不变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