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1995年3月25日,22岁的王海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1”赔偿制度启发,在北京市隆福大厦买下了12副假索尼耳机并进行索赔,8个多月后,商家最终赔偿王海200元。通过对“消法”第49条的首例试验,成就了王海“中国打假第一人”的名号。此后,全国各地涌现出一连串打假名人,尽管“职业打假人”的“打假”动机备受争议,但“职业打假人”队伍仍在争议声中逐渐发展。15年后的今天,他们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3·15前,记者走近这一特殊群体。
买假货的利润与风险
3月10日,五棵松附近的一家购物中心里,老张带着搭档老谢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搜寻,半小时后,他们手里多了一个行李箱、两个女士挎包、两件男士夹克衫和一堆棉袜。“行李箱主料用的是PU皮,却标注主要成分是牛皮,还卖出了近千元的高价;夹克衫主料明明是涤纶的,却被标注成聚氨酯,张冠李戴,误导消费者;竹纤维至今尚无国家标准,一款棉袜打着竹纤维的噱头卖到50多块……”这趟“打假”中,老张共花费近3000元,对本次打假带来的收益老张有十足的把握,“这些商品绝对是有问题的,我们看准了才会出手买,其中一部分需要检测,报告出来后就可以找商场,即使不能‘1+1’赔,最少也能达成退货。”
年近40的职业打假人老张入行已逾7年,他说,在打假行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打过“交道”的店铺一般情况下不会再去,主要是为规避可能带来的危险,可一旦被打的假货在这家店仍然出现,这一“资源”可以转给同行们继续打击,“一直要打绝为止”。职业打假人小岳称,他了解的许多资深职业打假人,发现问题产品后,会彻查该商品在全国的所有销售网点,花大价钱买断全国范围内所有问题产品,进行一次性索赔,而这样的索赔动辄收入几十万元,当然,“这也需要足够的本金和专业的打假眼光”。
丰厚的收入是打假人入行的诱因,据介绍,一般的打假人月收入不少于三五千元,好一点的月收入上万,“比普通白领的收入好很多”。
风险是打假者们时刻要面对的问题,老张最近一次打假中与皮草厂商谈判时,厂商派出三四个大汉,把老张的鼻骨、额骨打伤,索赔的事毫无进展。老张说,有亲戚想干这行时,他们都不会同意,“毕竟,干这行只需要一些勇气和一些法律知识,钱来得容易,对年轻人来说还是不务正业”。
白天打假晚上学习
“打假人需要不断学习,用各项法律和行业规定来武装自己。”老张回忆,初入行时,他还只是个贩卖水果、米面的小贩,当时师父交给他三本书:《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精读各项法律条文后,老张独自走上打假之路。“这行干到老就要学到老”,老张说,身边的一帮打假人白天外出打假,晚上回家必做的功课是上网查阅资料,要了解各个行业的新规定、新标准,掌握政策的变化,同行们聚在一起时,讨论最多的话题也在于此。回顾从业7年来的变化,老张认为自己进步很大,能熟练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打假是一个技术活,干到老就要学到老。”作为既无法律功底又无商品专业知识的小岳,刚入行时就被前辈指点,进入“技术含量最低”的服装标牌打假专业。小岳遵照前辈指示,选择销售大品牌的大商场,购买国际一线品牌的仿冒违劣商品,这样索赔起来难度较小,获利也丰厚。至于标牌打假所需技能,小岳表示,无非是检查里外标签是否一致、所标含量是否属实,能否拿出质量检测报告等,“当然,这也需要知识的积累,比如休息时关注时装发布会,关注国际一线品牌网站、阅读时尚刊物等”。小岳表示,通过这样日积月累的学习,才能有所提高,保证在打假时不出现失误,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