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会带来哪些教育研究和发展机遇

时间:01-11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日前,第14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香港等国内外教育政策、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200余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参加论坛,以“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为主题,分享世界各国在“大数据”作用下的当代教育研究和发展机遇。

课程必须符合学生需求

据了解,本次论坛以“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为主题,下设“学校的课程领导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形态”、“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程理解与专业发展”等分主题。包括巴黎第五大学教育政策专业教授Roger-Francois Gauthier,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国家评价、标准与学生测试研究中心研究Patricia Carroll,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周文叶副教授等1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背景出发,和与会人员分享了当前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

纵观全球,各国都在实行教育数据监测系统。自1960年美国实行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利用数据研究监测美国学校的教育质量起,香港也紧随其后自1964年先行实行同类计划。这类计划,不单只为国家及地区提供跨年的变化趋势研究,也为学校提供数据依据,以改善及促进教学。

在论坛开幕式上,世界著名发展心理语言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Alison Bailey提出,“21世纪的课程必须符合学生的需求”,并希望跨越国界的探讨能对21世纪的课程改革有所贡献。在发言中,她以一项以数据研究为基础的解释性语言在课堂上的应用案例为例,倡导教师评价素养,以期找寻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

教育改革以数据为凭

新课改下,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向东教授尝试用大数据回答这个问题。

最新或2022(历届)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开始主持建设“中国学校课程教学调查项目”(Investigation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China,简称ICIC)。据杨向东教授介绍,该数据库站在学校教育过程的角度审视课程、教学和评价领域,为课程教学领域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上提供数据支持。

基于ICIC数据库项目的数据,杨向东团队对学生在学习结果上存在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家庭、班级和学校等学习和生活环境上的差异,并将学生分为处境不利型、一般适应型、成绩取向型、处境良好型。

根据数据研究,杨向东团队发现,处境不利孩子集中的学校,或者成绩取向孩子集中的学校,与学校整体的经济条件没有关联,而与教师的质量和教师目前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这才是影响结果的最主要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恰恰是跟学校管理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系,也正是我们想通过课程教学领域改变的。”杨向东表示,基于大数据对学生学习结果状况的研究,有利于从教师、学校、家庭教育等层面入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不讲“绝对值”

教育要不要监测?这是当前全球教育争论的话题。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卓敏讲座教授,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院士侯杰泰解释说,教育监测一方面为学生、老师、学校,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提供进一步改善教学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过度”监测容易造成各学校针对监测考试补课、大量增加操练作业等功利性行为,让学生和家长倍感压力。

在侯杰泰看来,教育监测要掌握方法和“度”。他分析说,为了减低学生压力,目前各国政府的解决方法是只监察基础能力水平,避免追求高分述所带来的操练。如香港只对教育监测结果列出合格线,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计划只监察最低级。

侯杰泰表示,教育应该讲增值,而不是绝对值。“一个好学生接受教育,毕业后还是一个好学生,我们看不出教育的增值;一个好学生接受教育后要成为更好的学生。”他认为,教育监测很难进行纵向比较。以全球知名的教育监测系统IPSA为例,侯杰泰指出,与2000年IPSA测试相比,最新IPSA测试的题型和测试内容大幅革新,纵向比较的价值收效甚微。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