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拥有国内高校食品学科唯一一个“国字号”重点实验室,食品学科在第二、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名,这些与该校食品学院院长、江苏特聘教授陈卫及其率领的科研团队的创新开拓密不可分。自2010年入选首批江苏特聘教授以来,陈卫在任职期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带领食品学科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一个人才带活一个学科,陈卫只是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的一个鲜活例子。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最新或2022(历届)年)》,江苏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实施学术大师和特聘教授引进计划,支持高校面向世界引进顶尖人才、学术大师,支持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选聘400名“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江苏特聘教授计划,为江苏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保障。”
顶层设计,会聚海内外贤才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暴宁钟教授,曾先后在日本和美国的4所高校从事研究工作,2010年获选首批“江苏特聘教授”。“当时无异于雪中送炭,可以说在人力、财力、物力、荣誉、家庭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帮助。”暴宁钟说,这个计划不仅帮助其在研发方面有所提高,还解决了很多生活问题,“做好科研、奉献国家的热情一下就迸发了”。
2010年1月,江苏省政府转发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办法(试行)》,正式启动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首批计划为20名,实际选聘19位。
根据选聘办法,2010年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学校为省属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权学校,海外应聘者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后有两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江苏特聘教授聘期为3年,省财政对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入选者分别提供每人100万元、每人5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每人每年12万元奖金,同时享受学校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聘任学校同时提供不低于省标准的配套科研经费。
自2011年起,江苏特聘教授计划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选聘范围逐步扩大。2011年起选聘学校范围拓展为部属和省属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权学校,最新或2022(历届)年起为全省普通本科及以上学校;选聘范围也从仅面向海外到面向海外和国内获得过国家三大奖的高层次人才,但引进的重点仍为海外人才。二是选聘数量逐步增加。2011年至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省选聘计划为每年50人,最新或2022(历届)年和最新或2022(历届)年为每年60人。三是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最新或2022(历届)年制定特别优秀人才资助标准,加大对特别优秀人才的资助,对入选的自然科学类特别优秀人才,3年聘期内省财政科研资助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每人达到400万元。江苏特聘教授入选当年平均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2010年至最新或2022(历届)年为44周岁至41周岁,最新或2022(历届)年至最新或2022(历届)年为38周岁至37周岁。
5月12日,江苏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南京召开最新或2022(历届)年江苏特聘教授评审会议。7月20日,省政府正式发文公布最新或2022(历届)年70位江苏特聘教授名单。
为了给特聘教授潜心科研营造最浓厚的氛围、最便利的条件,江苏各高校还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发放校内岗位津贴、实施各类人才项目、科研经费提成等,提高特聘教授待遇,并妥善解决其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例如,徐州医科大学给予江苏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待遇,提供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全方位、个性化支持。
优厚的政策使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逐渐成为一流人才在江苏高校干事创业的关键平台。江苏大学教授邹小波最新或2022(历届)年入选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长期致力于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发明了国内外首套视觉信息全面获取的苹果在线检测装置、多种指标全面获取的牛胴体等级检测装置,以及外观、糖酸度、气味3种信息全面获取的水果检测装置等,目前已有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于企业生产。邹小波坦言:“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给我提供了更高的科研经费和高质量的团队成员配备,让我的研究项目有了大踏步进展。”
截至最新或2022(历届)年,江苏高校先后引进6批267名江苏特聘教授,覆盖了全省除艺术、体育类院校以外所有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其中,部属高校82人,省属高校185人;从海外引进的占85.1%,女性入选者占10.8%,自然科学类人员占97.8%。
勇于担当,矢志攻坚展宏图
2005年,饶伟峰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攻读信息功能材料博士,之后在罗格斯大学和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工作。最新或2022(历届)年回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入选第四批江苏特聘教授。他说:“国家很重视我们这些海外学子,学校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时候回来实实在在做点事情了。”
江苏特聘教授有85%以上从海外引进,他们将国外先进的科研理念带到国内,激活了国内科研创新氛围。常州大学教授姜兴茂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在常州大学工作的四年半里,姜兴茂从事国际领先纳米材料开发、纳米材料合成新工艺的科学研究,并不断助推常大科研创新水平的提升和产学研工作的开展。不仅在国际权威杂志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报中国发明者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30项,更将多项在美国已经开发的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在中国“落地生根”。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江苏特聘教授计划”这一平台回国的不少学者都是从事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有效带动了江苏高校以及我国相关领域在国际上的水平,甚至迅速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核受体是一类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不仅对许多生理、代谢过程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而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联,因此成为研发治疗代谢性疾病和肿瘤重要药物的热点之一。而南通大学组建的“核受体与肿瘤研究实验室”,在国际前列腺癌核受体研究领域前沿占一席之地。他们的领头人就是“江苏特聘教授”江明。最新或2022(历届)年底,先后在法国、美国工作的江明受聘为“江苏特聘教授”,随即回国全职全时工作。如今,江明团队的研究领域已从男性肿瘤拓展到妇科肿瘤的攻克上。
在“特聘教授”的示范带动下,江苏许多高校相应出台了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与之相对应的是各校在科研实力上的突破和丰厚的回报。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省267位江苏特聘教授共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7项、教育部等国家部委行业专项约60项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行业专项约130项,并申请专利859件。有128位(占比47.9%)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多人获国家自然科学类三大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等奖项。
省教育厅巡视员杨湘宁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特聘教授个人通过向国家和其他部委单位申请项目经费7.1亿元,是省财政累计资助经费的两倍多。”
领雁启航,高校迈向“双一流”
2010年受聘于苏州大学的首批江苏特聘教授王晗,是世界上第一批用斑马鱼来模拟人类疾病的科学家之一。从海外归国后,他就任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建立了江苏省最大的具备大规模生产和繁育斑马鱼能力的斑马鱼研究平台。最新或2022(历届)年5月,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领衔我国生物钟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生物钟在生殖系统与发育中调节的机制”研究。这也实现了苏州大学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在江苏,像王晗这样“一位领军人才带起一个团队”的例子屡见不鲜。正是通过“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的实施,催生了“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的人才聚集效应和裂变效应。
“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的实施对我们学校来说,看似每年只引进培养了一两个人才,但正是通过这一两个人带动起整个团队,进而引领整个学科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人才服务与管理办公室主任杨维本告诉记者,该校参与了每一批江苏特聘教授的引进,几年下来,学校的青年教师在全校13位特聘教授的带动下,一两年时间就能拿到国家级科研项目,学校的人才质量和科研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校的林敏洁,是首批江苏特聘教授中唯一一位人文社科类特聘教授。5年多来,林敏洁引领一批年轻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把南师大原本面临“生存危机”的日语学科办出了生机和活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实践证明,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就像一枚枚种子播下去,结出累累硕果。
沈健说:“‘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对江苏特聘教授计划资助经费将逐步增加到每年1亿元,每年选聘70位,到最新或2022(历届)年,选聘600位左右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将按照‘高端引进、全职聘任、创新机制、营造环境’的思路,持续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重点选聘在本领域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海外人才,加快带动领军人才队伍和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构筑高校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