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改善薄弱 才能就近入学

时间:09-25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如果家长总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学区外去读书,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家门口没有好学校。其实,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就是消除择校的治本之道。

    很多办学质量低下、管理工作不力的学校面对生源严重流失的窘境,不能严于解剖自身因素,而是寄希望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为自己解困。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在“就近入学”政策保障了生源和学校生存空间的同时,这些学校若仍抱着“铁饭碗”思想,甚至借此更加滋长懒散之风,不思进取,不懂得去改善教学质量,就是对形势的误判,更会因此走上学校发展的末路。

    择校,是一个被人们热议很久的话题。将择校现象产生的板子仅打在学生和家长身上是不公平的。如果家门口的学校办得好,谁愿意多花钱舍近求远呢?

    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对名校趋之若鹜,宁可花费重金和动用复杂的人脉资源,也要把孩子送到办学质量好的远方学校,对于家门口附近收费低廉甚至免收学费的质量平庸学校则避之唯恐不及。

    因为这些学校有着种种办学和管理缺陷,如:学校领导慵懒思想严重,一味实行“无为而治”;人员调入把关不严,导致部分不称职的教师登台授课,难以保证授课质量;学校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私订的教辅资料泛滥,挤占正常的新知识传授时间,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常“吃夹生饭”;班主任工作不到位,许多班级的班风太差,使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熏染;有关科室不能各尽其责,难以履行相应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教职员工的分工和奖惩制度不够合理,导致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被人为分化成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且已成固化趋势;教职员工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与周边发达地区同类学校的教职员工不是比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而是比经济收入;热衷于课外创收,甚至部分教师疏于本职工作,“走穴”创收成风;学校收费项目多且滥,收费理由缺乏透明度;学校领导对于学校内部的不良风气缺乏整肃,而是听之任之……

    有些学校为了留住学生,也曾采取了一些手段,例如提前招生,提前收费,对于到域外择校就读的学生拒绝提供学籍档案等,但是毕竟治标不能治本,本地学生外流就读的潮流难以被阻挡和遏止。

    择校的根本动机是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区域差距,是促进教育公平、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手段。

    对于薄弱校产生的原因,有些学校的领导辩称国家财政投入少,缺乏资金,硬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教师素质低。实际上,这样的辩解是不合情理的。那些所谓的客观原因背后有着领导不力的主观原因,这一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办学不力的决定性因素。

    上海浦东新区合庆中学本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几年之前,学生进了这所学校,会想方设法转学或借读到其他有点名气的学校;教师进了这所学校,也是灰头土脸看不到多少希望。但是自打换了一名校长之后,经过三五年用心经营,学校竟发生了由内而外的变化。为什么?因为学校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突破口和杠杆,教师的积极性上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师生久违的自信心也找回来了,奇迹就此发生。

    像这样一些学校的成功转型表明,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良心和决心,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使命感、责任意识和领导水平。反观许多办学不力的学校,却往往都是享受国家财政不同程度拨款支持供养的乡镇级、县级甚至市级重点学校,财政、师资以及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并不差,办学质量反而难负众望。这样的学校问题究竟在哪里,确实应该扪心自问。

    学生和家长追求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无可厚非。有些地方以在择校潮流中筑造政策、管理制度“拦河坝”的方式对择校潮流“围追堵截”,实际上是违背学生和家长意愿、抹杀其合理诉求的失当做法。最根本的措施应该是,把每一所学校都打造成学生和家长都信得过的优质学校,造就各地教育资源均衡的状态,择校潮流自然会因其缺乏存在的合理性而消退。

    每一个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每一所学校的领导人员,对于办学不力的责任都不应该抱有推诿心理,更不该抱有“无为而治”的消极理念,而是应积极改革领导方式,提高管理水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性地开展治理工作,以使辖区域内各所学校以及学校内部的各方面工作局面得到根本性好转;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把薄弱校的转变和提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学校领导团队的考察、监督和整肃,从而使域内所有教育资源避免浪费,保持良性运行,使每一所学校成为域内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的最佳选择。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