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农村教学点校本研训:明显的弱项
近年来,校本研训逐渐成为一些地区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校本研训工作在偏僻的农村教学点却很难落到实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散布在地广人稀地区的农村教学点,校本研训工作明显落后于城区学校。
我们在桃江县城关和松木塘两个不同乡镇就校本研训的几个主要项目进行了调查,从相关统计不难看出,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的师训工作极为薄弱。其中教学点的教师上教研课节数仅为城镇学校的1/8、农村初中和九年制学校的1/6;教师年均培训时间仅为城镇学校的1/10、农村初中和九年制学校的1/6;教师年均培训经费仅为城镇学校的1/3,不足农村初中和九年制学校的1/2。
农村教学点教师培训工作薄弱原因何在
依据调查,导致农村教学点教师培训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源分布的原因。农村教学点生源人数相对较少,有的教学点学生不足10人。面对分布在多个年级的寥寥无几的学生,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安排足够多的教师来担任对应学科的教学,因而教学点的教师通常一人要承担几个科目的教学任务。备课、阅卷等日常工作让人疲于应付,他们根本无暇自学和参加培训。另外,由于生源少,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维持正常运转已经举步维艰,更不可能安排师训专项经费,从而造成了这类学校师训工作(包括校本研训)的资金困境。
二是地理分布的原因。农村教学点分布在信息相对闭塞、交通落后的偏远地区,教师了解培训信息不及时,参加外地培训极为不便,参训成本也相对较高,因而无论是学校管理人员还是教师本人,对师训工作的积极性相对低落。有时,即使面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教学点的老师也常常是能避则避,能推则推。至于校本研训,由于一个教师承担几个科目的教学任务,在本校很难找到“同科”教师,这就使校本研训变成了个人研修,换句话说,也就是缺乏校本研训的平台。
三是教师构成的原因。农村教学点往往临时代课教师居多,很多代课教师工作不安心,即使有个别安心教学点工作的公办教师也是原来一直在这里工作的“民转公”教师,其基本素质本来就不是太高,加上年龄偏大,学习能力不强,普遍缺乏进取意识,研训主动性也非常有限,这就使各教学点校本研训工作步步艰难。
四是管理意识的原因。农村教学点在管理上相对薄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时鞭长莫及,往往委托教学点的某位教师全权负责,一方面导致管理者水平相对较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导致教学点其他教师对管理工作者权威的质疑和对业务管理工作的排斥,因而导致了包括师训工作在内的整个学校管理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基于对教育公平的渴望,我们对散布在农村的教学点的校本研训工作进行了一些改进。
农村教学点的教研工作如何改进
一是组建校际联合教研组。我们中心学校将全镇范围内所有小学教师统一组织起来,成立三个校际联合教研组,即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和小学综合组。由于教师人数不多,跨年级教学现象非常普遍,我们没有按年级组建教研组。校际联合教研组每月举行一次碰头会,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学习,了解各校的教学进度,进行一到两课时重点教材的集体备课,同时交流并探讨教学过程中的疑惑与难题。这样做,使全镇所有小学(包括分散的教学点)的教师都有了自己学习、研讨的小家,为教学点教师创设了参加校本研训的平台。
二是开展轮值教研日活动。以中心校牵头,我们将每周的星期三定为全镇教研日,要求辖区内各校(包括教学点)轮流承担全镇教研日活动。教研日活动当天,承办单位要安排本单位教师准备2至4堂研讨课,全镇其他学校根据承办单位提供的“研讨课安排”,派出由校长或者教务主任带队、相关教师参加的教研团队赶赴承办单位参加教研活动。中心校主要领导全程参与,有时还邀请县教研室专家现场听课、评课和进行专题讲座。这就使每一位教师都有了发现自己、检测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消灭了教研和师训工作的盲区。
三是建立教师学习交流群。我们建立了以全镇全体教师为群成员的松木塘镇教师学习交流群。交流群内教师可以随时上传学习心得体会、向其他老师介绍专业书籍;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教育困惑,与全镇教师交流讨论;甚至可以为某个习题求解正确答案。我们规定在群内发布资源和参与讨论可以作为师训学分的计分项目。网上教师交流群的建立,打破了地域的校际壁垒,使包括教学点在内的所有老师都有了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机会,有利于凝聚全镇教师的教育智慧,提高师训实效。
通过这些措施的促进,逐步将狭隘的“小校本研训”转化为实用的“大校本研训”,有效地改善了农村教学点校本研训工作的现状,初步探索了一条“弱中谋强”的薄弱校校本研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