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最伟大的语言创造力

时间:09-23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母语教育的改革动态与发展趋势愈来愈引发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优化未来公民的语言能力实质上就是强化国家明日文化建设的创造力。母语兴则民族兴,母语强则国家强。

    全球母语教育新趋势

    积极语用 表达为本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国际母语日”,旨在强化母语的自觉意识并推动各国母语能力的建设。最新或2022(历届)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教育部在苏州联合举办世界语言大会,以“语言能力提升与语言教育”为主题,形成了“建设国家与人类语言能力”的全球共识。

    那么,“语言能力”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通过国际主流观念来洞悉其底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1997年开始设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将强烈的未来意识和个人能力本位意识具体化到各个学科的测评领域,特别是母语教育领域。

    该项目强调母语教育的本质是练就学生全面、完整和积极的语用能力,而非承纳固化的语知和语识。而且,“语用”之“用”具有多维度、螺旋形递进的层级,其中最高级的标志是学生“能在比所阅读文本更高的概括水平上给予反思和评价,面对新信息时能够克服先入为主的看法,并利用超越文本的深刻理解,以批判性观点来看待其中的问题”。在这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所阅读文本更高的概括水平。换言之,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俯视”文本,发挥自己真实的思想力。这种高水平的概括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已有文本的“反思和评价”。

    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标准可以看出,高阶层的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记忆,也非机械层次的朗读或默写,而是超越文本的批判性反思和建设性评论,不仅仅是“接受”文本中的观念、知识或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批判性思考“重建”文本。唯此,最后才能培养考生创造性的语言能力。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从每个国家后续劳动者的精神竞争力与创新力的战略视角,来考查当前学生的语言能力所处的层次及其可能对本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促进或制约程度,为考生所在国的发展决策提供详实参考。这种战略视野正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该项目对基于阅读的语用能力的定义,广泛影响着当代国际母语教育的主流观念,即母语教育必须指向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从语用学立场分析,语言能力有内语用与外语用、输入性语用与输出性语用之分。在语言学学术史上,由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所开启,历经索绪尔、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乔姆斯基等哲人之思的学术长旅,贯穿着一条从语言学到语用学的学理主线——人类持续深入地将研究重心置于作为存在主体的言语生成、表达和创造之上,共时态的静态语言观逐渐转化到历时态的动态语用观,全部语言之“用”则聚焦在思维主体在特定语境中的独立表达。简言之,全球语言理论与语言教育的迅速发展,共同遵循着母语教育的哲学元命题——积极语用,表达为本。

    阅读教育

    以独立评论砥砺表达力

    新世纪以来,各国阅读教学理念发生了新的蜕变。语用学视野中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学生主体输入、筛选和评价文本对象的信息与观念的行为过程。由此而开启了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的教学范式转型,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对独立母语评论的普遍倡导。

    在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最鲜明、最深沉的是提升自由思维品质,高度重视对学生“母语评论”能力的培养。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有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一名自主的行动者,表达意见。”在外国的母语教学中,“评论”是一个指涉丰富、用途广泛、意蕴深沉的专业术语。“评论”本身没有褒贬色彩,唯有被言语主体使用的时候,它才显现出明确的价值意蕴。它既含有否定意向的质疑或肯定意向的褒扬,更泛指基于独立人格、源于自由思想的个体言说,所以这是发挥每位学生主体精神、弘扬其自由辩说、炼就其母语创新智慧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教育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同样重视对学生真实、独立、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母语评论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现代媒介素养为例,《阿根廷语文教学大纲》《智利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南非中小学母语新课程标准》等,运用颇为近似的文字表述了共同的要求:能对社会公共舆论和媒体的消息、新闻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没有独立的判断,就无法产生自由的思想;没有真实的批评,就不能产生有价值的选择——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母语教材的编写和阅读教育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评论的真实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价值导向,这也自然引导着教师个人教学的观念、行为和方法服务于学生成长为独立的评论主体。因此,国外母语阅读教学课堂常常是一个知识和思想的“自由交易市场”,每位学生都可以与作者、教师、同伴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自主评说、独立表达。恰如美国教育家梅里尔·哈明所描述的那样,学生都能够昂首挺胸,大胆发表评论,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从课堂自由而松散的组织形态,到针尖对麦芒式的“头脑风暴”,学生完美享受阅读的美好体验。

    写作教育

    以自主论证提升表达力

    国外写作教育同样高度重视以学生的自主论证来培养其理性表达力,尤其是教育发达国家,“去命题”是一种主流状态。从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近年的大学招生考试作文题可以看出,许多国家在以一种开放的话题或多元价值取向的材料,激发学生思维能量的自主释放。

    例如,法国的作文题有,“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作为拥有众多思想家的法国,其作文题非常善于引导学习者做超然的哲学思辩,以“人”为中心而展开本源性的深刻评论。

    而美国的作文题是,假如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将是你的父母,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哪些不同的事;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评说;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做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做的;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是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的。

    以上这些美国高考作文,除了美国统一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还有各大学自主招生的入学考题。问题之开放,题型之新异,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的大学更看重激发学习者在虚拟生活中发挥独特想象力;有的大学则指向学习者个人的现实生活,侧重开发其生活资源,激发其自主评说的冲动。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题目既不可能用十分感性的“文艺体”去做出平面化的“客观再现”,也不可能用高度同质化的“议论文”去对所有考生的思维观念统一格式化。撤去世俗边界、超越感官经验的理性话题,本质上为考生的积极语用洞开了一望无际的评论空间,点燃学生的生命热情、放飞其多元智慧,以个性化的思想彰显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潜质。母语教育如是激发学生的无限表达,无疑是在引爆个人宇宙绚丽的智慧能量——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创造力”。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