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砍报当征求师生意见

时间:09-28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放学去学校图书馆读报,如会老友。这是我在校3年里养成的习惯。今年,我在馆内转了一圈,却没找到《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咨询管理员后才知道,这几份报纸被“砍”了;学校因为有很多电子数据库,订报经费少了,就跟风与其他一些高校一样减少订阅报刊的开支。

    我一时愕然,这么多好报纸都“砍”了,谁拍的板?征求过师生意见吗?电子资料和纸质报是互为替代的关系吗?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生读书看报的黄金时期。大学生也需要通过读报开阔眼界,积淀思想。去年的研究生考试,5道分析题使用了7份材料,其中5份材料都摘自《人民日报》。可见,关注报纸、心系时事的学生才是教育注重培养的人才。

    很多人忧虑当今大学生沉醉于电视、网络,怀念往昔全民读报的时代。高校“砍”报,不营造读报环境,不提供优秀报刊,又如何要求学生多进图书馆、多读书看报呢?以前征订书刊,管理员需去各个学院统计、收集意见来决定下一年的订刊种类,而如今只是有关领导开个会、下个指示,报纸孰去孰留就定了。似乎没人意识到,非民主化减少报纸订阅有违“为学生服务”的初衷。没有调查的“砍”报更是鲁莽行为,不该发生在大学校园里。

    也有人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报刊都有网络移动端,想看报你就上网嘛!正因此,高校喊“冤”,说“砍”报是大趋势,我们只能跟风。的确,高校间理应相互学习、借鉴、交流,但跟风“砍”报却折射出高校决策的草率。什么风需要跟,什么流不能入,高校应该有自己的界限与标尺。

    偌大一个高校,多订几份报有多难?一份报纸每年的价格是300多元。更何况,高校订报还远不到需勒紧裤腰带的地步。“砍”去报刊的高校图书馆是没有灵魂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如果大学生只依赖每天刷网页、看头条来了解社会动态,恐怕只会在漫天的网络信息中失去了方向。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