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回应舆论关切的教育热点

时间:01-11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许多误解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及早阐明事实真相、观点主张和政策举措非常必要。

    据报道,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最新或2022(历届)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要跟踪掌握舆论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重大突发事件及早阐明事实真相、观点主张和政策举措。

    应该说,《通知》对于科学管理教育舆情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几乎涉及所有的家庭,而且不只影响一代人,这使得教育舆情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因此科学回应舆论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是科学管理教育舆情的重中之重。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权宜之计、临时举措,而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新常态。

    跟踪掌握、科学回应舆论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应该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为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此,应不断强化认识,提升管理水平,建立专业化的队伍,认真研究教育舆情发生、发展、管理的规律,精心做好预案,准确研判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谎言、谣言、流言、传言的盛行体现了社会非理性、非和谐、非正常的一面。对于净化舆论环境,全社会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教育部门应承担由教育热点、焦点问题引发的舆情管理重任。之所以用“管理”而不用“应对”一词,是因为不能等问题发生后才被动应对,而要在事前、事中、事后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建立完善协调机制,搭建联络平台,应该充分调动专家学者、地方、学校、媒体等多方力量,否则只靠几个管理人员显然是杯水车薪,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让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中国近14亿人口中,已有一半网民。可以想见,由于目的、立场、观点、素养等的不同,他们在网络上的表现会有极大的差异。网络上把关人的缺失,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未加过滤、不加筛选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管理中要做好正面引导,不断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引导其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不断练就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而不能过于天真,不能听风就是雨,更不能盲目点赞、转发、评论,甚至借题发挥。

    笔者不赞成泛用“网友”一词,因为不敢判定网络上发布信息者是敌是友。对于广大网民,应重在教育引导,经常提醒告诫,以免他们上当受骗。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不管有多少粉丝和多少人关注,网络传播都具有大众传播的性质。任何人在网络上发布信息,都应为其产生的后果负责,而不能随心所欲。在没有搞清状况之下就发消息、跟评论,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应受到批评。

    不容否认,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每一个谎言的背后,特别是重大舆情的背后,都可能有人从中捣乱,对此要保持警觉。科学管理教育舆情是十分艰巨的政治任务。网上无小事,事事关平安。决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有区别地、正确地对待造谣、传谣、信谣者,是科学管理教育舆情的应有之义。

    有这样一句比喻:当真理还没有穿上鞋子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了全世界。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还是争分夺秒、积极回应?是满腹牢骚、怨天尤人,还是顺势而为、化解危机?公众、社会显然需要的是后者。在“秒杀”时代,力争第一时间回应关切是教育舆情管理的重要环节。而第一时间发现和掌握舆情,则是及时回应关切的关键。网民是全天候的、不放假的,教育舆情管理也应该是“五加二”“白加黑”的。

    许多误解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及早阐明事实真相、观点主张和政策举措非常必要。各教育部门负责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舆情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教育舆情管理落实、落细、落小;建立和培养熟悉网络、精于传播的骨干队伍,真正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发布信息者要从根本上解决不愿说、不敢说、不善说的问题,善于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并不断增强自办媒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