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妈妈培养无助的宝宝

时间:11-16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孙万帅 绘

    高考应试焦虑逐渐向前延伸到婴幼儿家庭,其中母亲们承担了更多过度的替代焦虑,出现了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过高要求、过多指责等现象,给孩子带来“习得性无助”等诸多负效应,这对幼儿的社会化、自主性、学习动力等方面的危害极大,“改变观念、善待自己、尊重孩子、开启亲情模式、回归母亲角色”是化解之道。

    焦虑与母亲的替代焦虑

    焦虑适度能产生好的效果,过度则会产生负面效应。什么是焦虑呢?焦虑,一般指担心能力不足以应对问题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情绪状态。往往伴随紧张、不安、担心、忧虑、烦恼和惧怕。通常有脉搏加快、血压上升、身出冷汗、呼吸急促等。适度焦虑能调动生理、心理潜能,有益于解决问题;而过度焦虑则无谓地消耗能量,使理智水平降低,妨碍问题解决,甚至导致不良效果。

    焦虑是现代人普遍具有的情绪,尤其作为母亲这一角色,其家庭、社会责任并重,更易有现实焦虑,并常因父亲角色缺位而焦虑更甚,同时因女性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等阶段的内分泌特点,比父亲有更多机会处于焦虑情绪中。

    孩子与母亲的爱与依恋、一体感受、亲密接触,使母亲的情绪更容易被孩子感受到、感染到。母亲过度的替代焦虑,往往通过过激的、负性的语言和行为干预孩子,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而不自觉,使亲子关系恶化,家庭教育低效或无效,与愿望背道而驰。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予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它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产生的结果。

    “习得性无助”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这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表现在一般人身上,就可能是自卑、自暴自弃、抑郁等。表现在幼儿身上会怎样呢?

    幼儿天生好奇,本拥有良好的学习机制和巨大的学习潜能,可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连幼儿都变得厌学,甚至在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场合中,表现出低能、强迫、多动、自闭等问题行为,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习得性无助”是很多低龄孩子(包括幼儿)厌学及一些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而这些“习得性无助”的伴随现象是母亲的过度替代焦虑,二者高度相关,母亲们欲速则不达,并南辕北辙。

    在一个知识爆炸、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需要人们终生学习的时代,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无助感,早年学到的知识、技能再多,也无济于事。并且,“习得性无助”感如果泛化到生活、工作,则会影响自信、自爱、自尊等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便可能导致人格大厦崩塌。

    下述场景中的孩子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

    心理咨询室场景

    琪琪,女,4岁,小班。与外婆、母亲同来咨询。在第二次来访中,当咨询师向孩子发出“拿一本书跟老师一起看”的邀请时,孩子从包里倒出的书堆中迅捷拿出一本书,高兴地举给老师看了一下,接着就自己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也许是因为第二次来访,外婆和母亲好像都知道要尊重孩子。此时,母亲和外婆心有不甘地、委婉而坚定地、重复多次跟孩子说:“琪琪拿自己最喜欢的书。”孩子犹豫地看看手中的书,再看看书堆里的书,勉强换了另一本,此时外婆和母亲大大地松了一口气,露出终于满意的样子,再看孩子时,已全然没有了刚才的兴致,换之以无精打采的样子。也全然没有了阅读的意思,表情木然。咨询师很纳闷,两人温柔而坚定地坚持让孩子换的书有什么奥妙?稍作比较发现,原来两本书的差别是:琪琪先拿的那本书图大字少,后拿的那本书图少字多。咨询师似乎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跟她们说话了。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担心孩子“厌学”“自闭”而来访的案例。母亲与外婆是担心孩子“厌学”“自闭”等问题来访,孩子在单独做沙盘游戏时,神情正常,应答自如,几乎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当外婆和母亲说琪琪“不如邻居家孩子会看书”时,琪琪开始咬嘴唇,并拒绝交流。

    进一步了解,得知琪琪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孩子由外婆和母亲照管。外婆是家庭首脑,能干、家务包圆儿、满腹牢骚;做事目的性、计划性强、标准高,不满意女儿,担心外孙女。孩子的母亲认为自己无能,也怀疑自己保教孩子的能力,同时既不满自己母亲的严格、苛刻,可是又模仿、沿用母亲严格、苛刻的保教方式。外婆和母亲担心的“不爱看书”“不爱说话”恰恰是过高期望过高要求的结果。

    在交谈中了解到,琪琪小时候很活泼、好动、爱说话、精力旺盛(能在沙发上连续跳半小时以上),外婆和母亲担心孩子将来不能静心学习,想了很多办法“修理”她,终于在杂技团教练的高强度训练下,“一次性矫正”了所谓的“多动”,加上不断要求多认字、经常责怪孩子“不认真”,于是,很快就伴随出现了所谓的“厌学”“自闭”。

    琪琪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精力充沛的孩子,由直觉行动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决定,幼儿(尤其是小班的孩子)适合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习,借助于操作或形象的模型、图片进行学习,在感性经验逐渐积累的基础上,慢慢进入文字符号的学习。幼儿阶段感性学习重于理性学习,学习动力重于知识,逆其道而行之,必然伴随失败体验,造成“习得性无助”。

    化解母亲的替代焦虑

    改变儿童观、幸福观和教育观。儿童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不是家长身上的部件,也不是实现家长愿望的工具;未来幸福和当下幸福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够在离开父母的怀抱后仍有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其他只是手段、过程,而不是目的。母亲自己塑造的良好家庭氛围、以身作则的无言之教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家庭教育最适合的内容是授之以渔,即授之以终身受用的为人处事之道。

    努力做好自己,接受、悦纳自己。母亲唯有足够能量做好自己,便能减少在孩子身上寄托太多源自自己未竟愿望的下意识。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够完美,欣赏自己的独特性,相信每个独特的人都有独特的价值,自信、自爱、自尊地认真过好每一天。

    尊重孩子,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急功近利的时代,努力缓一缓心情,放慢一下脚步,把与孩子的关系看成最重要的事,专门安排一些时间,关掉手机,屏蔽无关频道,与孩子全心全意高质量相处,努力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用心照顾,提前觉察孩子的需要,及时适当地满足其合理需要,减少孩子因感觉不被关心的愤怒,减少对抗,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享受幸福亲密的亲子关系,同时也为有效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家庭生活学校式、管教风格军事化的模式都不是、也不应该是家庭的本真状态,开启家庭生活亲情模式,回复本真,才能真正发挥家庭的特有功能。

    回归母亲角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母亲是身兼多职的角色,社会工作角色、家庭生活照料的主角、父亲缺位时下意识补位的父亲角色(有时甚至包括了未来社会的严苛性模拟)、年幼孩子的依恋对象和安全感来源,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后者才是最重要的。在孩子幼年时帮孩子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在家庭中创建良性亲子关系,为实现家庭和学校高效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