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新或2022(历届)高考作文题与纸媒4年前旧文神一致

时间:01-12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叫你们平时要看报!听了没有啊?”昨天(6月7日)语文考试结束,杭州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立刻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微信。

  最新或2022(历届)年浙江高考生如果一直有看钱江晚报,一直有听浙江人文大讲堂,写昨天(6月7日)的作文就不愁了。本报4年前曾刊登浙江人文大讲堂272讲(2011年12月14日C7版)《为人为文有时不统一,但文如其人应该坚守》,内容奇迹般地与昨天(6月7日)的高考作文题材一致。

  今天回头看4年前钱江晚报的这篇报道,活脱脱就是一篇现成的高考作文—

  “中国古代传统诗人的习惯是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的,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比如元好问曾有一首《论诗绝句》写过这样的情况,“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

  难怪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还在微信朋友圈转载了本报版面。

  昨天(6月7日),主讲这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的嘉宾,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肖瑞峰也收到朋友的短信,“最新或2022(历届)年考生如果听过你讲座,赚大发了。”

  自己的讲座内容和最新或2022(历届)年的高考题神吻合,肖瑞峰也很意外。他是博士生导师,“诗品与人品”最初是他给研究生上课时设计的一讲内容,他还设计了诗歌与仕途等其他内容。浙江人文大讲堂邀请肖瑞峰开讲时,他把内容整合成了2小时的讲座。

  讲座在浙江图书馆二楼开讲,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当时500个座位全部满员,甚至有人坐在过道旁听。肖瑞峰引经据典,当时听得妙趣横生,今天看来却都是高考议论文的论据啊—

  “如果高中生掌握了大量文学史实,写起这篇作文来应该挥洒自如。作文显然检验了高中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题意是容易理解的。”肖瑞峰教授说。他还开玩笑,早知如此,就去中学多开几个免费讲座了。

  杭州一资深语文老师也认同,这次作文题,读的书越多,写起来会越流畅。“原来写作文,基本要求写经历,这次要求写阅读,读的书越多,越有优势。高考也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内容的考察了,比如这次高考作文,提高了对文言审题的要求。原来的作文题,大多是现代文,即使有古文,古文后基本有个简单解释。”

  各路名家看“文如其人”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在微信里说,其实,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般意义上说,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是正确的。但是,也不尽然。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並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特别是当下社会转型期,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可能背离的情形尤其严重。群众斥之为衣冠禽兽、双重人格。元问好《论诗绝句》指出的“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並非空穴来风,值得关注和警惕。

  文学评论家夏烈这样说:媒体来问浙江高考作文题“文如其人”你怎么看?我照例写小说,题为《分裂》。讲一个古代官员白天台上念念致朝廷的发言,晚上笔名写写官场小说,遇见老同年谈谈儒释道拯救与逍遥,遇见美歌伎填填花间小词浪曲……哪个人格是他自己呢?哪个文字不是他自己呢?

  浙江省作家协会成员沈仁红认为,每个人的阅历不一,碰撞的人事不一,思维品质和分析深度不一,对一文一人的看法自然是不一样的。在这个由新闻权威逐渐走向自媒体的时代,我们都成了多思的人,或者说升华成了思想的自由者。谁都可以在微信、空间里面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此,这个提问也似一次媒体素养的提点,这是在叫学生辨别声音背后的脸孔,甚至文字背后人心的节奏吗?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