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 合_1200字

时间:02-24编辑:佚名 高三作文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自古以来 ,谈及“书生”,就自然地让人想起“意气”,两者似乎早已融合在了一起,且看毛主席一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中华意气书生十万有八,名动一时者浩如星汉,最令人折服的非李白莫敢当。公元742年,22岁的李白作罢《大鹏赋》后一举冲天出蜀而去,不正是对书生与意气相融合的最好诠释么?

即使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在飘然若仙的诗天子李白面前也不禁黯然失色。他一路高歌而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仕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甚至到了垂暮之年,他尚能把九天银河扯下人间,变成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他仗剑能“为君谈笑静胡沙”,执笔可“兴酣落笔摇五岳”,最后在当涂采石江上,扑向了那天水明月间。

这不正是不羁的性格造就了这种的融合么?

而今,喜欢苏东坡者甚众,问何以故?他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威武雄壮,风驰电掣,粗狂豪迈,气势沉雄,是豪迈交阔的经典之作。然而仅凭这些,他不过是一位大词客,使他能堪堪与李白相提并论的便是东坡身上所彰显的书生的豁达。

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的苏轼来到黄州,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交迫,可他还在寂寞而痛苦地活着。在赤壁,清风明月中,洞箫如诉。看着黄州的那一弯江月,他彻悟人生,由此开始观眼前滔滔无尽的东逝之水。人都说:“苏轼比曹操、周瑜、诸葛亮更伟大。”他在遭贬谪,仕途不顺的情况下,振作精神,后以两篇《赤壁赋》,一首《怀古词》,永远地在中国文化的石碑上镌刻上自己的名字。他那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注入了中国书生的血脉之中,一路传承。

中国书生的意气也就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相融合了。

书生们不被名利的缰索所羁绊,而杜甫就是其中一个。他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人赏识,他没有“国家不兴诗家兴”这样的概念,更不曾想与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相提并论,但那些人早已灰飞烟灭,成一把黄土,余蔓草荒烟,他们长满青苔的名字大概只有在史册中才能找到了。往日的炙手可热、气焰熏天,顶多只剩门前零落的石人石马冰寂了。这不知是读书人的幸还是不兴,在世时常与苦难作伴,而走后往往留名或名垂千世。

中国书生的意气在政治抱负下相融合。

天狼曜,西风卷,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辽、金、西夏吞并了汉人的大半江山,南宋有爱国良知的文臣武将无不夙夜忧叹,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他的爱国情怀是终其一生的。这种情感如涌浪飞花的河流,奔泻贯通了他的生命。国破家亡的沉痛,如此压在了他一介书生的肩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临终之时,陆游吟出了这句千百年来传唱的绝笔之作《示儿》,他对于恢复中原仍怀坚定信念和殷切期望。而对于最心爱的女子唐婉,他不得不放弃,国家与儿女情长,他自是选择了国家。往事如烟,前尘如梦,只能盼来世与君同。

书生的意气也就在国仇家恨中自然地融合了。

卢梭在《瓦尔登湖》中提到:“不管你的生命多少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即使你在济贫院里,你还是拥有喜悦、开心、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到济贫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到富人家的一样耀眼夺目,门前那早春的积雪正在消融……”这岂不是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同样地隐于山水之间,不再追名逐利,抛弃一切世俗的东西。无论是庐山脚下抑或是瓦尔登湖畔,我想,每位读书人心中都是有属于他的一方天地的,这来源于他心中的意气,来源于骨子中的意气。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融合就不在称之为融合,它来源于一个人本身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无需说什么。

因此人们才会说:哪个书生非王侯。融合,融后则合。

1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