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天转凉了,外面的风很冷。
盘腿坐在屋里,吹着空调更冷。我微仰着头,看着他,从摩根斯坦利公司来的志愿者老师,他今天要跟我们这些“外地农民工子女”上一节有关上海地理的知识课。老师姓杨,面容十分和蔼,一副黑框眼镜,眼里散发着温和的光,更显衬出他的平和与睿智。
杨老师这时手里拿着一块白板,寥寥几笔,上海的轮廓就显现出来了。条条上海的大马路似鱼骨纵横出一个鱼身来。看着他手中的图画,我竟一时感叹上海的小了,有一种握在手心里的感觉。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从初到上海到现在,我对这个城市的感觉是一种不着边际的敬畏感,说的有点可笑了是不是,但人有时候确实会很难融入到繁华中去。
杨老师是上海人,在日本工作居住了十多年。他中学毕业于吴淞中学,谈到这个时,他感叹地回忆说:“不知那里曾经作战的碉堡还在不在了。”
我一时里有些伤感。十多年漂泊在外,如今回来,竟如此痴情地浸入到以往的日子中去。而我们,与之相反,离开了自己的乡土,在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求学生活,很少会觉得自己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我们说它“国际化”,是外国人多了,华侨多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更细密了。殊不知,那种光华下其实将多少被称作“农民工”的外地人排斥到了一边。
小杨老师,叫他老师他很不舒服,说叫我杨叔叔就行了。我们就改口,心里非常渴望和他靠近,生活经历丰富的人会不自觉地散发出一股让人想亲近的魅力。他说:“中国人是一盆汤,而西方是一碗色拉。”
我似懂非懂地定定看着他。
“这汤,舀出来,各部分都相同。而色拉,你们都吃过蔬果色拉吧,有红的番茄,绿的叶子,嫩黄的色拉酱,它们都在一只碗里,而我们能一眼看到:‘哦,这个是生菜、那个是番茄。’”他说到这里我笑了,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中国人是融合得那么完美,即使汤是浑浊的,即使汤里惨了沙粒,也不会太察觉哦。让我想起了龙应台在《野火集》里批判的中国社会,人人都能容忍自己身边的恶劣行为和不好的发展。她无比愤慨地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或许我们都习惯做“沉默的大多数”。不一样的是西方,这色彩艳丽的色拉,里面的内容突兀地窜入眼帘,似是格格不入,但这未必不是一种完美的渗透与融合呢。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我深爱罗素这句真理啊,一针见血地诠释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到底还欠缺些什么。
我想这和我们的历史、传统、体制有莫大的牵扯了,我诠释不尽。便只抓住“融合”这两个字眼,来抒一抒心扉。
好了,融合,一个高调的词,华丽的概念。每时每秒,世界都在融合,渐渐变得可捉摸。但我希望这缩小的不仅是交通的距离、科技的发展。融合也要以人为本,让我来说,何不早早废了上海的外地生制度,让更多的梦想可以就地发芽呢。接纳融合每一个新的生命力量,不苛求别的,我只说,这是中国渐向色拉发展的最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