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最新或2022(历届)年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材料一: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可以这么说,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就有什么样的作风。一个班子的战斗力强不强,同有没有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个干部的威信力高不高,也同有没有经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把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进行研究,原因就在于此。
不必讳言,时下的党内政治生活确实不够严肃,随意化、平淡化、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其中好人主义盛行,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关于好人主义,之前的媒体有过形象描述:原则面前当“木匠”,睁只眼闭只眼,没有立场;是非面前当“瓦匠”,东一抹西一抹,善于和稀泥;对人对事当“花匠”,只栽花不栽刺,你好我好大家好。
揆诸现实,像这样的好人主义,并不缺乏相关事例支撑。以亿元巨贪于铁义案为例。据媒体报道,于铁义曾花几百万在北京五星级酒店包下总统套房,而且他常年不在本单位上班,有些会议召集下属到北京总统套房去开。一个常年不在单位上班、召集下属到总统套房开会的副总经理,明明已经露出了狐狸尾巴,为何还能躲在总统套房里逍遥快活?说白了,有人充当老好人,不愿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尤其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要让党内政治生活回归严肃正轨,就不能坐视好人主义祸害政治生态。毕竟,领导干部是人不是神,犯错误有毛病在所难免。他们身上出现了苗头性问题,或者触犯了党的纪律规矩,作为同志必须要拉拉袖子提个醒,甚至应当面批评出出汗。否则,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放得尽是礼炮、空炮和哑炮,听不到一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声音,这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来讲,显然有百害而无一利。
好人主义要不得。要让老好人没市场,先得营造讲实话的环境。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只有具备闻过则喜的智慧,拥有从谏如流的胸襟,别人才敢跟你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才愿与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此同时,还得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一直是个风向标,让讲真话的老实人受重用,让讲假话的老好人靠边站,以此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当老实人不做老好人。
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党的传统政治优势。把这一政治优势保持下去,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找准角色增强担当。树立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意识,形成坚守真理、坚守原则、坚守规矩自觉,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向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标准迈进,就能为全面从严治党落地夯实基础,就能为党永葆纯洁性先进性提供保障。
最新或2022(历届)年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材料二:
“好好先生”,古今有之,其通症是于人于事皆说“好”,勿说“不”。对于革命队伍来说,人们把“好好先生”的这种行为和作风叫作“好人主义”。“好人主义”与原则相背离,为党性所不容,因而历来为我们党所反对。
然而,“好人主义”作为一种痼疾,它不仅像挥之不去的毒素,时时在危害我们的事业,处处在腐蚀我们的肌体,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还会不断地变换其表现形式。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党的政治生活中,“好人主义”就滋生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譬如,在党的民主生活会上,同志之间或上下级之间往往是表扬褒奖一大通,谈到不足与问题则总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使开展批评,也总是不痛不痒的多,且常常以“希望”代替批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人主义”,是一种不讲党性原则的庸俗作风,它在主观上和表面上是保持一团和气,在实质上和客观上是对工作和事业的失职、失管,是一种不顾“大公”、只顾“小我”的利己主义。此风流行到哪里,哪里就必定正气难张、精神难振,工作也难做好。在“好人主义”的掩盖下,还容易滋生消极腐败现象。因此,无论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深入开展“三讲”教育,都应当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决摒弃各式各样的“好人主义”。
有的同志认为,革命靠自觉,做人靠自律,一个人如有过错,他自己会改,用不着别人废舌。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像人们要天天洗脸一样,经常开展必要的批评,有利于自警自励,有利于防微杜渐。一个人觉悟再高,也难保自己永不失误。《诗经》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也是此意。当然,批评之声,总有点“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味道,但批评不是批判,唯有深刻的批评、中肯的意见、真诚的帮助,才于己有补,于人有益,于公有利。
有的同志担心,批评会影响团结、影响感情,从而不利于工作。这种看法同样不符合事实。恩格斯说过:“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只要我们抱着与人为善和“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注意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即使是尖锐之语,也能让人入耳入脑,好似酷夏饮冰、寒冬围炉的感觉。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团结,反而有利于克服影响团结的消极因素,使团结更实、更牢、更好,进而使同事间的关系更融洽,同志间的感情更深厚,工作的开展更顺利。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存在批评难、不能批、不愿批的情况,是与缺乏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的环境密不可分的。有的同志听到好话、受到表扬,就喜滋滋、乐陶陶;而听到批评、听到意见,就火冒三丈,甚至耿耿于怀;有的是当面接受,转头如风吹过,依然故我。因此,从党的建设角度讲,就有个健全党内生活和民主监督制度的问题,以营造真正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氛围;对每一个同志来说,也需要努力做到虚怀若谷,阔胸如海,对任何批评都能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正确态度。如此,积极的思想斗争才能健康展开,“好人主义”才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最新或2022(历届)年反对圈子文化克服好人主义材料三:
“好人”本来众心向往之,但“好人主义”却不是个好东西。这既是某些地方流行“为官不为”的重要风气来源,更是某些官场风行明潜规则的“哲学基础”。习近平同志把“治理好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作为“整治党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警醒全党“十分注意”。就在近日网上热传的总书记“十句硬话”中,就有着他对“好人主义”的一语中的——“你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
“党内生活中的好人主义”,首先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风格”上。一是不讲原则、不敢批评。有的地方、有些单位,不正之风“风起云涌”,但是那里的“一把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听凭风气越刮越烈。二是不敢担当、不负责任。深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然而有些领导同志,却奉行改革面前的“好人主义”。总之,他们决不冒“得罪人”的风险,决不愿背任何“骂名”,就要做一个维持现状的“太平官”,尤其当一个维护既得利益的“好官”。
一些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不但使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批评与自我批评”荡然无存,而且上行下效,形成了庸俗的官风和林林总总的潜规则。比如说,班子内“一团和气”,出了事儿回避掩盖,宁可得罪事业,也不得罪同僚,宁可丧失原则,也不伤害感情;又比如说,同志间“低头不见抬头见”,面子至上、友情第一,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再比如说,上下级讲究“和谐”,下级有问题,“上面”包着、护着,下级则对“老板”随声附和、奉承捧场。
“好人主义”并不是什么真“好人”。八面玲珑、当面讨好的“好人”,往往心中有着一把算盘。比如说追求“群众关系好”的“美誉”,“好人”往往得票多、争议少、“大家没什么意见”,又比如说某些上级考“官”,讲的是“稳重、稳健、稳妥”,而“好人”们治下,往往班子“没矛盾”,下属“没意见”,群众也摆得平。纵然“无为”,但也没有“麻烦”,不出“乱子”不捅“娄子”,他们常常成为干部队伍中的普遍“示范”,“教育”了更多的官员,使其顿悟“上”与“下”的“秘诀”。
现在要干部能上能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庸官里头,就应当包括那些“好人主义”者。一方面再也不能让“好人”吃得开、得好处,以免形成更大的“导向”,一方面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好官”,也要抓几个“下”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