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读书人,当有志气、骨气、大气 | 日课

时间:11-25编辑:佚名 中学教育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今日叙事

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四岁。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1046年创作了个人代表作《岳阳楼记》。其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气满志。而对于当今的读书人而言,这份大胸怀,依旧需要。

读书,当志于天下

文/林志超,浙江省苍南县龙港潜龙学校

读书,当志于天下。能如此豪气的人,当属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有一句传世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6月19日,就是这位“志于天下”的读书人逝世的日子。

一个穷苦的读书人,在他死后的千百年来,好评如潮,被誉为士大夫的精神领袖,朱熹评论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有如此昭若日月的评价,得益于他的“志”贯彻于人生成长始终,他是志气、骨气、大气的代言人。

读书,当有志气。

有志,则事成。志气,是一个人成长动力所在。读书人更应当如此,明确为什么而读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读书动力。

范仲淹从小立志读书,意愿强烈,常忍饥挨饿,却不以为意。每天仅一碗稀粥,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配盐拌韭菜末,“划粥断齑”成了他励志苦读的深刻写照。如此艰苦,目标明确,异常坚持,志向远大。从一事可窥见,一次,宋真宗幸临南京,南京万人空巷,争睹圣颜,唯范仲淹岿然不动,继续读书。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风采,范仲淹说,将来晋见也不晚,可见其抱负。

立大志,报国门。是古代读书人的志向所在,也是他们的精神动力。求学道路上,他们寒窗苦读,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也有“盖士人读书,有志则不甘为下流”的曾国藩。广求治国之道,学得满腹经纶。近代,不乏立志读书的学子。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也有“水滴石穿,借路灯读书”的童第周。满满抱负之情,拳拳爱国之心。“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古到今,立志上进,从小抱负远大,终名垂青史。

  

可现在,却有许多人迷茫于为什么要读书?有说读书无用,即使名牌大学毕业,也就区区几千工资,够不了买房,养不起小孩;也有说读书虽辛苦,但意义重大,能有更好的选择,有更好的工作,更好地立足,更可以能让自己孩子的将来,能有更好的就读选择。后者似乎已经是最好的回答,可也无异于“放羊小孩”。

有人说,古代寒门,为求上游,立志读书,改变命运。今日社会,已经不是靠读书,就能出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了,感叹“寒门已再难出贵子”。其实,这只是无志向的一种推脱而已。志,当不以贫富论高低;志,也不以贵贱分大小。行能及之事,坚持到底,坚忍不拔,立志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马云说,“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他创造了电商,改变人们的购物、甚至生活方式;程维29岁时,创意“滴滴打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模式,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现代社会,辛勤的劳作虽不能创造亿万财富,但能保证生活无忧。创新,不仅推动社会进步,更能创造滚滚财富。创意,需要智慧,智慧来自读书,只有立志读书才能赢得未来。

因此,为人父母要从小帮助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和孩子一起描绘未来蓝图,畅想无限未来美好,让孩子志有所向,力有所使。学校教育,要从小让学生树立志向,拥有抱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的抱负初步得以展示,为学生的理想插上翅膀;社会,更要接纳和帮助他们,要为有志向的读书人,创设进步空间,打通上进通道,搭建一条努力就可以成功的道路。

读书人,当志气满满。为民而学,为国而学,为未来而学。唯如此,才会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有所贡献,一展抱负。

读书,当有骨气。

古代读书人,讲究气节,强调“刚正不阿、忠君爱国”,有着崇高的使命感,“舍生而取义”,敢于担当,展现出的“傲骨”,维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不屈气节。

范仲淹一生傲骨孑然,他两岁丧父,母亲带他改嫁朱家,二十三岁时,得知自己不是朱家人,并毅然自立门户,负琴携剑,求学南京,发奋读书,以求学成迎母。同窗好友同情范仲淹,把他苦读情况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南京留守。留守很受感动,让儿子送些美食,不料范仲淹却婉然拒绝了,说不是不感谢深情厚谊,而是自己喝粥惯了,也不觉苦,一旦享受丰盛饮食,以后喝粥就索然无味了,表达出清苦亦乐的豁达,清贫自甘的傲骨。

“生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古代读书人的思想内核。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屈原的不愿苟且与沉沦中放弃自己的“纵身一跃”;铮铮傲骨,已然超越生与死的界限。近代,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无论如何威逼与利诱,都摧折不了那超拔高贵的骨气;还有闻一多、瞿秋白、陈寅恪……无数灵魂的骨头,构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有这样一些人的中国才是中国。

  

读书,为了什么?读书是为了明道,明道旨在弘道,使道发扬光大,使我们的周遭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与繁华。相反,以利为上,为出人头地、残害同僚;为讨好他人,贬低家乡,抛弃故土,为博他人一笑,卑躬屈膝。如此,背道而行,自会制造混乱和痛苦,甚至灾难。古有“知书达理”说,按照掌握及领悟的道理去为人处事,是读书人的天职,其核心内涵是家国情怀,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得本领,报效祖国,曾是一代青年人心中,为之骄傲和向往的思想风尚。想当年,共和国成立之时,一些国外学子,不顾国家一穷二白,抛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投入到祖国的艰苦建设中。钱学森历时5年,冲破重重阻拦,漂洋过海历经千辛回归祖国;邓稼先,一毕业即毅然回国,28年不见妻儿,忍受核辐射的痛苦,为国做出不朽伟业。他们才是有骨气的读书人,读书为国,热爱故土,不嫌弃国家贫困,学成之后马上回归,投身建设祖国,成为推动祖国前进的力量。

因此,我们要培育新一代学子正确的读书观,明确为什么而读书,要为国家更好,民族更强而学习,把“家国情怀”,根植在学生的心中,成为骨气傲然的信念。这样,等他们长大了,将来若是一个能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那自然功德圆满;若只是市井小民,也要确立使命去改造世界,为社会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为了公平和正义去呐喊,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读书人,要有骨气。要以“正道直行”为目标,追求“气节”和“骨气”,做到“凡有血气,必有所争。”

读书,当有大气。

大气,包容之气。读书人,当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大气,是豁达大度的,是胸怀宽阔的,有大格局。

范仲淹一生见贤思齐,不断以往哲先贤的思想、品德和功绩勉励自己。历经三度贬职,无论是重用为股肱之臣,还是贬谪为偏远小吏,在得失进退间,不失其高尚的情操,始终“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理想。

  

“大丈夫能屈能伸”是古代读书人收放自如的大气表现,韩信有忍受“胯下之辱”的大气,成为了“国士无双”的军事家;苏轼有“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大气,“流离路八千”如此豪迈。拥有大格局者,必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因暂时的能力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会因环境的不利而妄自菲薄。

读书人,就应该非常大气。有胸怀,有雅量,能容他人不同见解,容他人缺点,容他人的建议、批评,凡是百折不挠。前央视主持人杨澜的“自信和广纳博言”之大气,不断淬炼自我,终成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任正非44岁时“被开除,被离婚”,以独有的“心静如水”之大气,逆袭为世界领军企业的创设人。不因外界压力而改变,不被琐屑小事牵绊,不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即使一时挫折仍永不放弃,终成创奇。

人如此,国亦然。马里兰大学的一位中国学生毕业发言之后,网友一片谴责和愤慨,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大气表露:“只要最终他们还是从心底热爱祖国,愿意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相信中国是鼓励支持和欢迎的。”这就是一种大国气度。

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做一个大气的读书人,少一点戾气,不妄自菲薄,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提高,止于至善。努力去做一个拥有大国情怀的公民,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充满自信!去宽容、理解地对待和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和观念,宽容地对待他人的“对社会无害行为”,做到眼界无穷的天地宽阔,做到胸怀天下的气魄恢弘。

家国天下,大气胸怀,读书人当如此,以包容的涵养,容一切难容之事,有“宰相肚里能行船”之大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我们读书人的标杆。读书,当志于天下,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许国忘身的精神,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淬炼自己,献身自己,最终成就自己。

“教育日课”

征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插图 | 英国自由漫画家Rosanna Tasker

责编 | 黄春霞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日课”相关内容

创建学校气象| 家庭实验室| 今天谈谈数学

教育更要打假|计划生育这一代|历史相对论

今天的德育|挑战式学习 |最美女先生

养育参考书| 如果教育是诗 | 惊蛰:自然教育

天才少年的前世今生 | 最可爱的人 |语言学习意义

/ 最新或2022(历届)年《新校长》杂志 /

点击下图,马上订购▼

  

/学校治理盒子/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