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跟儿童心理学家读绘本

时间:11-23编辑:佚名 小学教育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每周日晚7:30一起学习《跟着绘本学表达》

如您想让孩子,听绘本故事,学语言表达,参加每日亲子共读,学习每周绘本解读,请点击上方蓝色绘本导师团关注我们!

  本文选自吴念阳教授主编的《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跟着儿童心理学家读绘本》

  1

  阅读能提高成绩吗?

  我的回答是:肯定能。阅读能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这些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当然会提高。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往往源于阅读,文学阅读能提高孩子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对世事是非的判断能力、应对人生挫折的抗挫能力,等等。

  

  儿童读书的时候,一般会把自己投射为书中的正面人物,比如读《图书馆狮子》的时候,他们自然地就倾向于麦小姐,憎恨马丁先生;读完《长大做个好爷爷》,会有孩子由衷地自言自语:“我长大要做个好奶奶。”

  这种不由自主说出来的话,就是小读者对角色的认同,对故事主题的感悟。这种认同熏陶了他们的审美倾向、培养了他们的价值观。那些走歪了人生之路的孩子,有多少是因为智力不足呢?——都是因为价值观、审美倾向出了问题。

  2

  为什么要家长反复讲同一个故事?

  就语言能力来说,能一句一句地复述以及能完整地复述故事,这两种活动在能力的要求上是不同的。就像我们学外语的时候,先会给句子的某个成分填空,接着会说句子,然后会说一个段落,最后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们成人看故事,希望知道故事情节,但是儿童听故事最重要的是输入符合语法的母语句子,这不是听几遍就能解决的。所以低幼儿童喜欢反复听熟悉的故事,因为听熟悉的故事他们有预见力,参与感强。等到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自由复述、自由对话了,他们就自然会追求故事的新异性了。到那时,他自己看书也就水到渠成了。

  3

  图画书对识字的孩子是不是太简单了?

  经常有家长跟我说,我的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你推荐给我的都是有画面的书,太幼稚了。还有小学语文教师对带小朋友读绘本的志愿者们说,你们带来的书字太少了,我平常不允许他们读这种书,我要求他们到图书馆借阅字多的书。

  

  

  

  

  可是当我拿出《父与子》,翻到《爱犬难舍》(上方),问他们:“请给我讲讲这幅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几年级的孩子能读懂这幅画?”他们往往面露尴尬的神情。

  大多数人都不能完整顺畅地理解《爱犬难舍》的进展逻辑,第③幅中,父亲在对另外一位先生说什么?有人说把狗送给他去打猎,那为什么还要给他钱?第⑤幅,他们想要把狗带回来,那为什么要装成蒙面大盗?我们调查了几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只有极少数人在反复观察之后的判断故事的大致趋势,但细节上还有很多不能解释的。比如,有人说第①幅是父子俩买了一只狗,有人说第⑧幅上蓝衣服的先生手里的两枚硬币来自第①幅和第⑦幅……

  读图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从图①到图②之间发生了什么?画面上有哪些线索,如何根据人物的表情和身体姿态判断人物的内心活动?这都需要一定的观察力、判断力、推理力。每周读绘本、讲绘本的孩子,叙事能力明显强于不参加阅读活动的孩子。

  叙事能力强的具体表现就是:叙事结构完整,有头有尾,人物关系清晰,主题贴切,线索连贯,内容丰富,有对话,有场景,有复杂的时间标记词,词汇水平高,有更多的形容词、复杂句……

  事实上,在整个童年期,儿童认知加工的优势通道是视觉信息加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仅仅是书面文字还不能在大脑中建构相应的画面。比如看书看到一句话“狼在上游喝水,羊在下游喝水。”要理解这个句子,儿童脑中要有“狼”“羊”的形象,还必须要懂得“上游”“下游”的意思,如果不满足这两点,这个句子就无法完整理解。可若是看图画书,这个画面感就可以轻松构建起来了。

  

  在儿童还没有能力根据纯文字建构意义之时,好的绘画作品能帮助儿童感受人物的情感。以《公园里的声音》中的两幅画面为例:

  

  即便不识字的孩子,也能从左边一幅画面感受到紧张压抑的气氛,从右边一幅画面感受到祥和宁静的氛围,因为嘛……请看远处的树林!

  4

  我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还能读你们推荐的绘本吗?

  好的绘本是老少皆宜的。同一个故事,不同年龄的人读到的是不同层次的内涵,只要喜欢,只要能打动读者,就是好的读物。

  以《让孩子爱上阅读—互动式分享阅读指导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或2022(历届)年出版)中推荐过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为例,书中主人公的父母是离婚的,但已经是五年级的小朋友读到最后也不能准确地判断狄姆的父母之间的关系,然而一个五岁半的男孩却可以感受到书中人物的悲伤心情,请看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海林教授给5岁半的儿子讲《我的爸爸叫焦尼》的日记:

  …………

  念到孩子与爸爸告别的时候,我看见儿子的眼泪掉在桌子上,他用手把桌子上的眼泪擦掉了。我猜是有点不好意思。

  我继续念,因为也很动情,眼泪也流了下来,声音有些哽咽。儿子是背对着我坐在我的怀里,他是看不到我的眼泪的。他就用手来摸我的眼睛, 我猜他的意思是看我是不是也流眼泪了。

  念完后,他坐着不动呆了一会儿,很短,大概一分钟之内,然后就走出书房。我过一会儿也出去,看见他靠着沙发坐在客厅地板上。因为之前他在玩他最喜欢玩的玩具,所以我说“我们一起来玩吧”,他说:“你还有心思玩吗?”

  后面差不多半个小时,没再说这本书的事,他爷爷要走了,他在门口送爷爷,还说了声“再见”,然后把门关上,转过身,突然问我:“爸爸你怎么哭了呀?”我说:“他爸爸要离开自己的孩子,心里很难过,我心里也难过呀。”

  我问儿子:“他爸爸这么舍不得离开孩子,那为什么他非要走不可呀?”

  儿子显然事先没想过这个问题,想了想说:“他爸爸可能要出国吧。”语气不是很肯定,是猜猜的意思。

  我问儿子:“你觉得哪个地方最让人难过?”儿子回答:“就是他跟他爸爸告别的时候。”我又把这一页再念了一遍,问他:“是哪一句话让你觉得最难过?”他没有任何迟疑,指着最后一句说:“他爸爸的手变得越来越小。”

  

  《我的爸爸叫焦尼》篇幅偏长,故事的表述比较隐晦,5岁半的孩子想不了太多,但是已经懂得了这本书最基本的情感——忧伤,并且能在画面的帮助下,建构了一个动态的场景:火车远去,爸爸的手越来越小……

  在这个平常的晚上,一个5岁半的孩子,和爸爸分享了另外一对父子的忧伤故事,他还看到了自己爸爸的忧伤——爸爸也哭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沉浸在这种忧伤的心境中半个小时,还责怪爸爸:“你还有心思玩吗?”他真的懂得了忧伤。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