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学生校园欺凌手抄报资料内容大全
据统计,最新或2022(历届)年至最新或2022(历届)年,光是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多达43起,其中不光有以多欺少的暴力殴打,更有脱光衣服甚至逼吃大便这样的欺凌侮辱,一些极端个案的情形,让人很难相信那些事情会是在校学生所为。集中的专项治理整顿能在短期内迅速形成执法的威慑效应,第一时间激活学校的监管职责,同时也能快速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推动各方力量参与到这一社会畸形现象的治理中来。或许人们需要反思:为什么培育人的机构却屡屡发生践踏人的恶性现象?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学校的教育有问题,抑或是我们这个社会本身出了问题?这样分析可能有些 过于宽泛,但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就是包括家庭和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机制的“产品”,这种“产品”质量的好坏,决非全由基因决定,它更取决于每一个锻造环节是否有严格完善的“质量标准”。以此追问校园欺凌现象的症结,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次大规模的专项整治,更需要遵循“人”的教育目标和规律,检讨并改进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
校园暴力与欺凌的成因有许多,仅举两例供诸位思索。其一,当下的传媒极度发达,内容管理与分级却滞后。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健康的内容,网络游戏与影视剧中的暴力与凶杀情节不胜枚举。这些东西常常未加筛选,就被青少年“吸收”乃至效仿。一些未成年人并不觉得实施暴力是违法犯罪,反而觉得很“酷”,欺辱同学“很爽”,还要拍视频上传网络显摆嘚瑟。此外,对于青少年违法与犯罪,仅是批评教育越来越显露出不足,处置手段的匮乏与尴尬明摆着。在某些案例中,14周岁以下青少年犯下杀人重罪,不承担刑事责任,进而再次杀人,引发了法律究竟是保护未成年人,还是客观上放纵犯罪的强烈争议。现实中,一些不良少年也因此对违法有恃无恐,从“小恶”一步步升级,直至犯下不可挽回的重罪。治理校园欺凌,避免“小恶霸”的形成,有关方面不能头疼医头,需要考虑并着手弥补更多短板。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校园暴力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上表示,无论是来自于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校园暴力,都应当坚决防范、坚决制止,尽最大努力使这种事情发生率降到最低。对于那些极端的欺凌事件,该加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应当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该学校制度惩戒的,就应该从严执行惩戒。针对校园暴力,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表示,虽然立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国家法律的引导非常重要,如果说孩子们的校园暴力,还有老师打学生,骂一骂说一说就完事了,校园暴力这件事情永远解决不了。从过去经验来看,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当然,在专项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之后,还是应该进行耐心细致的“缓则治本”工作。这个治本工作,应该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应该是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联动,应该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互补。规训和惩罚只能约束外在行为,给予内心以爱和温暖,激发他们的纯真善良,形成内在良知的约束,才能真正让孩子们远离野蛮、真正成“人”。
当务之急,运用现有法律规定杜绝、震慑校园欺凌行为比出台专门的法律更重要,也更便捷。前不久,国家出台的“七五”普法规划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习惯。这一点应该成为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让每个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意识。
涉及学生
1、欺凌者(Bully):发动欺凌行为,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其中。
2、受害者(Victim):受到欺凌。
3、协助者(Assistant):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
4、附和者(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
5、保护者(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
6、局外人(Outsider):置身事外。
欺凌者类型
典型欺凌者
校园欺凌
1、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2、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3、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
4、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
1、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
2、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受害者类型
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3、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欺负行为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
2、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身体或物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5、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6、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7、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8、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9、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10、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1、画侮辱画。
12、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