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能否医治孩子的城市病

时间:11-16编辑:佚名 中学教育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初二年级的郭微及他的同学们是这样结束自己的初二生涯的:在山羊圈中扫羊粪、在花生地中犁地、在李子树下摘果子、在厨房操作间蒸花卷……

  在暑假来临之际,郭微跟他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北京市教委举办的为期一周的“学农”活动。

  7月中旬的北京骄阳似火,还没靠近山羊圈,一股浓烈的膻臭味就会扑鼻而来,不过郭微说,刚来的时候确实觉得“很难闻”“受不了”,现在“已经习惯了”。

  从“受不了”到“习惯了”是郭微学农一周的改变。

  不过,教育者所期待的绝不仅是这些。

  不少人批评:现在的城市孩子因为父母为他们做得太多,得到什么都会“理所应当”,他们不知感恩;每天跟手机、电脑为伴,很少听蛙鼓蝉鸣、看日出日落的壮美,他们心胸狭窄;可以买到各种瓜果蔬菜,却没有经历植株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的过程,他们只知索取不懂付出;很小就从电视里看到了谈情说爱,但是却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情感冷漠……

  专家指出,“城市病”是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孩子的这类问题也是一种远离自然环境、在封闭单元房中生存、物质生活过于丰富等原因造成的,其实也是一种“城市病”。

  北京市教委一位教研人员指出,学农的课程除了学习厨艺、整理内务还有农作物管理等。那么这些带有“土味”的课程能否医治孩子的城市病?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因为教育手段不够丰富

  学农的时候,第一关就是整理内务。

  别看已经十三四岁了,但是很多孩子没有自己套过被罩,甚至不少人根本不叠被子。

  “在家任何事都有父母帮着做,学农住宿舍了任何事都得自己做。”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学校初二学生黄卓帅说,第一个晚上铺床,虽然几个同学一起合作“仍然手忙脚乱”。

  “老师们也把整理内务作为锻炼孩子的第一个重点。”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副校长张曙光说,老师们每天都会检查内务,发现问题就记在“反馈单”上,放在宿舍的桌子上,孩子们回来后重新收拾,“前几天每天的反馈单上会有很多问题,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我们的内务整理开始是极不整齐,最后成了标兵。”黄卓帅说。

  很多成年人抱怨,现在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不过当这些孩子远离学校和家庭,很多事情都自己亲自动手做了之后,他们的眼中开始有了别人。

  “孩子们学习蒸花卷,12个人做一小屉花卷。平时他们一口两口就能把花卷吃完。”王建梅老师说。王老师是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学校初二年级的年级组长,学农期间她也跟孩子们住在一起,“结果孩子们都把本来不够吃的花卷省下来,带给老师和没去的同学”。

  “我们总说孩子有很多问题,但是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教育的手段不够丰富。”王建梅老师说,平时在学校、在家里,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生活和劳动所占的比重很小。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感受劳动的喜悦,也无法体会别人付出劳动的艰辛,哪来的发自内心的分享?

  现在,黄卓帅已经放暑假了,自己在家的时候会收拾收拾房间,也会把父母没有整理的床铺打理好。

每个孩子城市病的背后都有“爱的不得当”的父母

  参加一次“学农”,孩子的“城市病”能好吗?

  如果要给孩子的“城市病”配一服药的话,“学农”可能是配方中的一味,但是要彻底治愈孩子的“城市病”,不能仅仅靠这一味药。

  在一次跟留学有关的沙龙上,北京一著名中学国际部的王姓校长说:“中国家长是最需要反思的。”这位王校长介绍,不久前,学校给3名违纪的孩子发出了3封警告信,其中两个家长跟老师进行了沟通,并且表示愿意配合老师一起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但是另外一个家长受不了了,反复强调自己的孩子从来没犯过错,怎么可能到学校就会犯错?

  都说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差,“家长遇到挫折时一点儿都不坦然淡定,怎么要求孩子能正视失败和挫折?”王校长说。

  人们都说,“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家长。”同理,“每一个‘城市病’孩子的背后也都有一个‘爱的不得当’的家长。”

  “刚到学农基地的时候,很多家长不停地给老师们发信息,事无巨细。”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副校长朱利说,有的连自己孩子怎么喝水、喝什么温度的水都要叮嘱。

  有些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得当”的爱是因为惯性。因为从来没有对孩子放开过手而产生的不信任。

  而家长的这种由于不信任而出现的“不放手”也经常会造成孩子的逆反,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

  “我妈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离开手机就不能活了,我们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不也活得挺好的’。其实,手机是我们喜欢的、习惯的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本来能控制自己。”黄卓帅说,但是父母越是这么说就越可能“手机不离手”,就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他们是错的,想证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活法儿。

  要治孩子的“病”得从家长入手。

  其实,这时候家长对孩子爱的“不得当”的程度还属于“病在腠理”,治疗的方式也简单:家长学会放手、学会信任,孩子的一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学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老师们会认为家境好的孩子可能受不了,“结果到了学农现场,这些孩子都抢着干活儿。”王建梅介绍,有些孩子学习上吃不了苦,但是,在劳动的时候动手能力特别强,非常细心。

  没有了家长的保护,孩子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搞定。

把脉城市病跟城市大小无关

  并不是只有大城市的孩子才可能得“城市病”,其实,孩子会不会得“城市病”跟城市大小无关,跟家长给孩子营造的整体学习生活环境和状态有关。

  而且,由于小城镇的父母受到自身文化水平、视野大小、让孩子逃离乡镇的急迫心态等因素的影响,对孩子或者放任不管、或者盲目溺爱、或者急功近利,有些家长还会在这几种状态中组合摇摆。

  这使得,一些小城镇孩子所患的“城市病”病情更加复杂。

  最近,生活在南方一个小县城的陆女士正在跟儿子冷战。儿子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儿子想要一款最新苹果手机,陆女士不答应,给儿子买了个国产手机。

  苹果手机只是导火索。

  陆女士属于早婚早育型,“那时年轻不懂得经营婚姻,几乎天天跟丈夫吵架,我们俩谁也不管儿子”。后来,陆女士成了单亲妈妈。为了证明自己能过得更好,陆女士给儿子定下了目标: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考到北京去。于是陆女士开始对儿子的学习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则对儿子百般呵护,有求必应。儿子过着跟大城市孩子几乎没有两样的生活。

  而且,自从离婚后,陆女士再也没有带儿子回过老家。

  陆女士的老家在山里,回老家要走山路、要颠簸、要受蚊虫叮咬、要到稻田劳动、要到菜园摘菜……在陆女士看来,所有这些事不仅吃苦受累,而且耽误学习。另外,这也与她对儿子未来的设定——成为大城市人——不相符,所以,她让儿子远离乡村,也远离了乡村的亲人。

  这次,儿子终于考到了理想中的城市,陆女士更是倾其所有在为儿子准备,所以,当儿子提出只要苹果手机时,口袋里已经没钱的陆女士才没有答应。

  陆女士最初以为只要把自己的辛苦、自己为儿子已经几乎花光了所有钱的情况跟儿子说明白了,一定能得到儿子的理解。可是没想到,儿子不仅不理解,甚至用不去北京上学来威胁她。

  本以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该到了享受儿子报答的时候了,可是儿子“却那么不懂事”“那么冷漠”,陆女士伤心了。

  这样的家长早已“病入骨髓”,当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往往孩子的问题已经形成了,而且很难纠正。

  “城市病”说到底是多方因素造成的,是个慢性病。我们不能期待把孩子放到“泥土”中,孩子就会“重新组合”变成一个全新的。不过,由城市的生活方式引出的病,用远离城市来治疗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只不过,在治疗孩子的同时,站在他们背后的成年人也应该同时治疗。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