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中考文言文试题汇总

时间:11-08编辑:佚名 中学教育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练习一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练习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⑶而齐不听但是,可是。 ⑷苏秦谓齐王曰对……说,告诉。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3.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要点: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

  练习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2)夏水襄陵襄:漫上

  (3)不以疾也疾:快; (4)属引凄异引,延长。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广告语: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练习四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 返回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1)用原文。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

  (2)用自己的话概括。如 :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对照的写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作者的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等。

  练习五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示例:我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方能有机会施展出来。如果没有一个懂人才,识人才的人,即便是千里马也会被埋没在社会中,无人问津。如果遇到识人才的人,那么也就能把自己的优点放大到最大。

  练习六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将近) (2) 方磨铁杵 (正在 )

  (3)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 (4)媪自言姓武 (说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D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人物】匡衡 【事例】凿壁偷光 【人物】孙康 【事例】映雪照读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的目的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练习七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正确的方法) D.执策而临之(面对)

  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A.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练习八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徐公来,孰视之 孰:仔细 B.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赶得上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能谤讥于市朝 谤:诽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虽欲言,无可进者/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B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呜呼!其真无马邪

  C燕、赵、韩、魏闻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D 欲有求于我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解析:(A项中“虽”均为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即使”;B项中“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表反问语气;C项中“之”前者是代词,后者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项中“于”前者是介词,介进对象,后者是介词,表比较。)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庭门庭若市。

  c.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三人与他有亲疏远近之别。

  D.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再次问他的妾。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偏爱我。

  5.用斜线(/)给下面的语段断句(限划4处)。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练习九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节选《满井游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忘路之远近 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 吴广以为然

  C、于是冰皮始解 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为何若人

  解析:(之:的;无意义。然:……的样子;这样。为:被;是)于都“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 D )

  A、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解析:(A穷:形作动,走到……的尽头。 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异:形意动用法,以.....为异。 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C前:名作状语,向前; 蹇:这里指驴,名词作动词,骑驴。D都是借代)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4、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甲】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练习十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布衣之怒 平民 ⑵以头抢地耳 撞⑶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⑷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臣未尝闻也 尝趋百里外 B.休祲降于天 行者休于树

  C.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D.先生坐 满坐寂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了,但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

  练习十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又何间焉参与⑵小惠未徧通“遍”,遍及⑶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2.下面加点的“之”与“小大之狱”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辍耕之.垄上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何陋之.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取信于民

  练习十二

  满井游记(节选) 【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廿二日天稍和略微(稍微) ⑵柔梢披风开,分散

  ⑶麦田浅鬣寸许上下(左右、光景) ⑷呷浪之鳞代鱼(鱼)

  2. 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

  ①指满井和“我”住处的空间距离相近;②指“我”对满井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③指满井山水具有和“我”相近的性情品格,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练习十三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 全 (2)从武林门而西 西走(向西去)

  (3)即棹小舟入湖 就,便(立即,马上) (4)取道……石径塘而归 回去(回来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①消失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绝妙的,到极点的

  B. ①才一举头①抬起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发动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①来得及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②和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练习十四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戈,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独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②主:掌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 B. 时时而间进(间:偶尔)

  C. 数烛邹已毕(数:数量) D. 寡人闻命矣(闻命:接受教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A.皆以美于徐公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属予作文以记之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

  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4.请把“文言文”【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让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

  练习十五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2)恐已暮矣 迟、晚

  2.翻译下列语句。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练习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

  A.今/齐地/方千里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以五千里之地/存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窥镜而自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皆以美于徐公 以土砾凸者为丘

  C.王之蔽甚矣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 (2)客之美我者 认为……美

  (3)臣之妻私臣 偏爱 (4)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5.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