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演讲中学教育带给我的是什么

时间:01-11编辑:佚名 中学教育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今年,在理工附中最新或2022(历届)年级新高一新生家长会上,校长任志瑜和家长们分享了他心目中理工附中学生的气质形象:

“男生英俊、女生淑雅!”

任校长解释说,“英俊”与“淑雅”彰显理工附中“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特色文化。其中“英俊”展现出的是大气、沉毅、担当的气质,杜甫、鲁迅总以“英俊”喻“国之才”。“淑雅”展现出的是内秀、和善、文雅的形象,理工附中校友、著名主持人杨澜就是“淑雅”的典范。“

杨澜曾于1980年至1986年期间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简称理工附中(原京工附中),是该校86届的优秀毕业生。

新学年开学时,理工附中便邀请了该校知名校友杨澜重返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共话成长往事,以“我与三次申奥”为主题,为全体学生做了一节精彩纷呈的“开学第一课”。

“能够回到母校,有种特别的亲切感。回到母校就是有这样一个好处,无论你的身份是当妈妈也好、还是当爷爷奶奶也好,永远都是师姐。”杨澜亲切自然的开场白,寥寥数语,便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如同一位邻家姐姐一样娓娓道来。

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里,杨澜侃侃而谈,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在三次申奥过程中的故事,其中,她对中学母校的深情、当年求学的点滴细节、中学时代的气质养成以及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令人印象极其深刻。以下内容摘自杨澜在理工附中“开学第一课”上的演讲。

杨澜:中学教育带给我的是什么

求学故事

中学母校的学风促成内在气质养成

我出生在北京,在海淀区,原来我们家就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院子里,我父母在那里任教,当时能考上理工附中,是我们这片孩子心中最大的愿望,这个学校给了我很多,记得当时学校的学习气氛很浓,各位老师的讲课,我们的作业、考试等等,虽然当时觉得有时候压力挺大的,但现在回头看,当时我们养成了有韧性、承受力,特别是对挫败感有承受力的这样一种学习的精神,在我此后的求学和职业生涯当中,我觉得相信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去克服困难也成我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我觉得这样的一种习惯是在京工附中养成的,非常感谢自己的母校。

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我都是在理工附中,跟这个校园可有感情了。那时候高考(精品课)其实比今天压力大得多,当时北京的学生大概只有30%才有上大学的机会,要上好的大学只有10%的机会。

当时咱们有非常强的学习动力,八十年代,中国社会风气开始比较开放,各种各样的名著都能够进入市场的时候。当时除了在学校的学习和功课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以外,我当时看了大量的课外书,其实看不懂,尼采、萨特、叔本华,当时都看不懂,但一见面同学们可深奥了,你们对叔本华的“人生没有意义”是怎么看待的?都讨论这样的问题,好像有点拽,是吧?但是那种学习的氛围是这样的。我当时喜欢读一本书,你们也可以看,我们那个年代大家都喜欢,相互传着看,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它是讲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在各种挣扎斗争中的成长。

当时学习压力特别大,但是读课外书成为了我们学生当中的一个风气,这对我当时选择文科很有关系。后来做了传媒,采访范围比较多,人比较多,接触的知识面比较杂,对我有个非常好的作用就是学会阅读、学会理解、学会写作,这种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非常愉快的,大家今天各学科的压力也很大,但是我还是鼓励大家能够多一点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思维。

感念师恩

初一体育课,下了课就吊在老师的膀子上玩

其实来到母校让我想到了很多人,包括很多老同学们、还有我们的老师,我们都非常爱他们,几个星期之前,我接到了我们的体育老师徐勋老师的电话。他说,他要退休了,想在退休之前把我这个当年的学生请回到母校来。我说,徐老师您都要退休了?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大家可能没有上过他的课吧?我们上初一的时候,那个时候是1980年,就上他的课,他对学生特别好,特别仁慈,“你们觉得跑1500米特别累吧,那就先跑800米,热身一下吧。”我们和他没大没小的,下了课吊在他的膀子上,高兴!现在回想起那时候他也就20岁出头,还是小鲜肉呢。

当年的英语(精品课)课堂“非常有火药味”

从理工附中毕业的时候,我是以文科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学大学的英美文学专业,也是当年考入北外里,北京分数最高的一位。当你所学、当你的积累能够为社会为自己城市做点什么的时候,那是非常有自豪感的一件事情。语言有一种典型性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语言就是靠你每天来积累的。每一点的阅读,每一点的听力训练,每一次的沟通都非常地重要,你不能说哪一次是最重要的,它就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一个过程。所以当时我们在理工附中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也重视英语的学习。我当时的老师是李育民老师,我们的课堂是非常有火药味的,我们常常和老师争论,这个词、这个语法是不是一定只有这一种解释的方式,课堂非常地活跃。所以我想从那个时候开始,一贯的语言积累对我后来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学一门外语(课程)是非常好的,能够为你打开另外一个世界,能够无障碍的进行一种深度的交流,希望大家把外语学好。

历史课堂,打开多维思考的窗户

我觉得留学(课程)的时候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对历史要做多维度的了解,因为我们成长的环境,特别是我成长的青少年的时代,关于历史的讲述是非常单一和刻板的,有时并没有展现历史的全貌,这影响了你对事物的判断,我特别感谢我当时(理工附中)的历史老师,任一林老师,他当时在上课的时候除了讲书本上的东西,还讲了大量的其他的历史事实,他的阅读量非常的广泛,所以听他讲课,听得特别入神,太好听了,太有意思了,而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咱们60周年的时候,我和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回来了,任一林老师也回来了,他居然拿出一张我在高三的时候,就在他的课堂上做的一个历史作业,他居然保留着,纸张相当的整洁,虽然发黄但平整的像全新一样,我特别地感动,这样一位心里有学生的老师,他是以深厚的情感和真正的投入在教课,所以我们和他的感情也不一样。所谓真才实学,我认为不要满足于被灌输的单一的理念,不要以单一的理念对这个世界做简单的道德评判,而应该去了解不同角度。

共话成长

表达既是一种重要能力,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表达真的是人很重要的能力,不仅仅是当你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去做申奥陈述的时候才是一种表达,其实表达就是你学习最好的一个过程,任何一个事情,包括你们在学各个科目的时候。当你能够表达出来,当你能够像小老师一样跟大家表述出整个对这个单元的理解的时候,你一定是理解得非常的深入的,所以表达是一种加深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道德勇气和梦想,都是年轻人的可贵品质

我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容易比较极端化地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好和坏、美与丑。真正在社会上的时候,你会对背景进行复杂的判断和梳理。但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喜欢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时的我们比较性急,但是在年轻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勇气,和对美与丑一种更直接的情感。我觉得这种东西之所以成为你一种很重要的因素,不要让社会所谓的磨砺让你失去棱角,变成一个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独立观点的人,这个是我们进社会后,应该保留自己身上的一点学生气,这是非常可贵的。我在想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这样,除了梦想你一无所有。也许你有一个很有钱的爹,但是他做的是他的事情,你将来要靠自己双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所以这个时候珍惜自己的梦想,你的梦想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你除了梦想你什么都没有,但是它是无价之宝。

高中三年,学会学习

高中就是你人生真正学习的开始。你们正在进入人生最旺盛、最辉煌的学习时期,所以你如果要把自己的学习当作一种压力的话,你就会被它压在地上了,但是当你觉得这个世界都在给你提供学习的机会的时候,那还不得好好利用,所以我觉得这个心态是首先要去调整的,不是你为了父母读书,不是你为了班主任读书,也不是为了考上一个大学读书。因为当你学会真才实学,真的能力和探索世界的这个方法的时候,你一辈子受益无穷。我觉得去提高学习的效率比盲目地让自己进入一种疲劳的状态要有效得多。

我在高中的时候,现在想起来,我最重要一个经验,我从初中开始,几乎没有偷懒过,这就使得我的高三特别的轻松。我想说的是你高一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努力,开始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学扎实了,然后把它变成你的东西,不是你考完试交给老师,然后你就扔在脑后了。为什么我刚才说任一林老师保持着我学历史的一份作业呢?这是我们当时高三在复习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要把中国历史,整个梳理成一张表,你学了好几本吧,中国历史,就用一张表,全部都能表达的。我当时做这张表的时候,就有一种把书读厚了再读薄的感觉,其实这些所有的知识点都在你的头脑当中了,也是因为你从高一开始,一直细水长流,一直积累,到高三的时候你就有这个本事把那本书读薄了。

所以我今天说起来你不太相信,我在高三的时候就没有九点半以后睡过觉,九点半以前我绝对能够上床睡觉,我就能够完成所有的作业休息了。当你把所谓的最后复习时期适当地前置,然后把你现在学的每一个东西都能够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真正的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能力的时候,高三也许不是那么紧张,起码你可以减少一点精神上的压力。另外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你要和你的家人要去交流,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我记得那时候我父母对我都特别的支持,他们说你一直努力这就可以了。我觉得不要让爱成为一种精神压力,而是让它变成一种动力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