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时间:01-10编辑:佚名 职业规划书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及主要思想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深刻反思与超越。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使得人们的心态随之发生积极变化,社会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向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赛罩格曼(Seligman M.E)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时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它们的主要使命。”于是,以赛里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极力倡导积极心理学研究。其乇要代表思想概括如下:

  重申心理学的三项使命。积极心理学认为,随着心理学的深入发展,尤其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心理学应同归它存在的本意,行使其三大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它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晶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馈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就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获得美好的牛活。

  指出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一是主观层面的积极体验研究,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快乐和充盈(对现在)等;二是个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包括研究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提出积极预防的观点。积极心理学认为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则在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它还指出人类自身存在着町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斟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培植人身上的积极品质,就可以做到有效预防。

  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心理fuJ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尽管不能为人增添力量或优秀晶质,但『日J题的出现过程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是为人提供r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它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从相反的角度对问题作出新的解读。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的主体与重点,它足指个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并根据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具体包括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和评价六个要素。从2005年后,全困各高校陆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尤其是2008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来,大学生职、Ip牛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有了蓬勃发展。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经验不足,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世生涯规划:有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有33%的大学生不够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其结果是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全面地了解自我,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到了毕业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更谈不上今后个人的职业规划。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力度不够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虚”“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一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起不了多大作用,理由是“规划赶不上变化”。其实,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主客观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发展方向,清晰发展路径。高质有序地度过人生每一个重要阶段,但并不排除变化下的相应调整。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趋向功利化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的务实主义。在职业的去向上,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单位工作,希望就业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在职业的选择上,往往一味强调个人的报酬,而且对薪金的期待普遍超过了现实所能提供的水平。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薪金的要求在1000~2000元的占18%,~3000元的占62%,3000—4000元的占12%,4000元以卜的占4.5%。而用人单位实际提供给学生的月薪标准是1000~元的占32%,2000~3000元的占5l%,3000~4000元的占9%,元以上的仅占4%。不难看出,大学生不是从自身条件、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而是盲目地追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结果出现大量“结构性”失业,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职位却空缺着,特别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和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的中小型单位人才奇缺。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分配去的毕业生也容易流失。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队伍的人数比应为500:1,但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尚未达到这个比例。除人手不足,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有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党政部门工作人员或刚毕业新分配来的学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专门设置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单位,许多高校实行混合建制,有的把它挂靠在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办公室,有的将其挂靠在教务处。高校就、Ip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层面上,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究其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职教师缺乏资格准入制度和培训、提高机制,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123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