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职业生涯起跑线上,你准备好了吗

时间:12-27编辑:佚名 职业规划书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写给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当你们就要走向社会的时候,作为一名老职教人,我想和你们说几句心里话。

  在你们毕业之际,我有着这样的心境:既有依依不舍之情,更有忐忑不安之虑。当与你们挥手告别时,一个个问号涌入我的脑海:你们一切都准备好了吗?你们知道前方等待着你们的是什么吗?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你们打算怎么办?你们对即将面对的职场有多少了解呢?你们有没有一个中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呢?

  有些同学对踏进职场没做好准备

  如果把“初入职场”比喻成职业生涯的起跑线,那么,一些同学在起跑线上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

  按说经过几的专业学习,又经过一的顶岗实习,你们应该为踏进职场做好了充分准备。但说实在的,你们给我的感觉并不是这样的。有的同学在顶岗实习期间频繁跳槽;有的同学对实习单位抱怨不休;还有的同学干脆宅在家里,每天上网、看电视、睡懒觉……就在领取毕业证的日子里,还有许多同学跟我说,“我真不想毕业,和实习相比,还是呆在学校里面舒服”、“实习这一真不知怎么熬过来的,太辛苦了”、“您说我们离开学校能干什么”、“我总是感觉没有适合我的工作,您说,我该怎么办”……

  听到这些同学的“感慨”,毫不夸张地说,我的心在隐隐作痛。为了贪图舒服,他们宁愿永远呆在“起跑线上”而不愿意踏上“跑道”;已经到了起跑线,还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甚至感觉没有一条适合自己的跑道。那么,当他们不得不踏上“跑道”的时候,其竞技状态和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讲,从你来到职业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同时开始你的职业预备期。即使是这样,你的职业预备期也不算早,在西方一些国家,有些孩子的职业预备期从小学就开始了。

  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生的职业预备期普遍都比较短,一个人从职业学校或普通高校毕业后再考虑自己将来干什么,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是在职业预备期等于零的状态下进入企业的。很显然,一个人没有职业预备期或预备期太短,就不可能有厚实的基础和熟练的技能,这样的毕业生当然缺乏就业竞争力。

  你们认真想过毕业意味着什么吗

  我隐隐约约感觉到,自从建立了顶岗实习制度以后,同学们对“毕业”这一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对这一真正的“成人仪式”变得麻木、无所谓了。因为在顶岗实习的一里,许多同学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了职场、了解了社会。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第一,毕业意味着你们在职场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你们将由一个“准职业人”变化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在此之前,无论你打了多少份工,无论你工作的表现如何,你的身份都还是一名学生,至多是一名“准职业人”。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和对正式员工的要求显然是不一样的。

  第二,毕业意味着你们必须开始真正践行成人的义务。按龄来划分,同学们满18周岁就是一名成人了。但真正践行成人义务,还应该从你们毕业之日算起。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一次欢迎新员工的讲话中说:“从今以后,你们进入了社会,该轮到你们回报社会了。作为社会人还希望别人为你服务的想法是不对的。必须从‘希望别人为你服务’的观念,转变为‘希望为他人服务’。”稻盛和夫的这一段话,实际上是对“毕业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最好的回答。

  第三,毕业意味着你们将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一点也是学校与职场的最大不同。学校,是人生发展的“准备场所”,在这里,无论你是顺利还是坎坷,无论你是得意还是失意,都没有多大关系;在这里,你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能体验失败的痛苦,成功固然可喜,有人献给你掌声和鲜花,失败也不可怕,学校不仅会为你抹平伤痕,还会给你多次“重新再来”的机会。企业,是每一个员工的“实战场所”,在这里,人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在这里,你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是应该的,未必能够得到表扬,但如果你的工作有严重失误,没有谁会为你的失误来承担责任。比如会计工作,在学校里处理经济业务时,你把银行存款应该付出的5万元写成50万元,老师会在你的作业本上打个叉,扣2分,就这么简单;如果在工作中你犯了同样的错误,对不起,你必须把那多付出的45万元弄回来,否则你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就这么直接。

  如何顺利完成向“职业人”过渡

  第一,要处理好“不适合”和“要适应”的关系。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上岗快,跳槽也快。职业院校毕业生频繁跳槽为哪般?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少同学从学校到社会的第一步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抱怨工作太累,嫌工作单调乏味,认为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待遇太低、操作规范太严、劳动纪律苛刻等。一位同学跟我聊天时的一句话颇具代表性:“找了很多家企业,结果发现,没有一家适合我的。”

  我想告诉这位同学的是,如果某一个岗位你认为不适合你,我表示理解;如果多家企业、多个岗位都不适合你,我就要提出质疑了: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新手,你有什么资本要求企业一定要适合你呢?美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说过一段话“每个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都必须工作,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计而是努力为获得成就”,从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情况看,我想应该把舒马赫的话修改成“每个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都必须工作,这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生计,然后才是努力为获得成就”。

  简单地说,为了生存,同学们必须工作。为了工作,同学们必须学会主动适应企业,而不是一味地要企业“适合我”。

  第二,要处理好“存在感”和“责任感”的关系。跟同学们聊天我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我可以及时学到一些在你们中间颇为流行而我却感到陌生的用语。最近就听到一些同学常常使用“存在感”一词,如“没有‘存在感’”、“我的‘存在感’在哪里”等。经过讨教,我弄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所谓“存在感”,是指一种自我感觉,感觉自己在单位里可有可无、不被重视,于是职业倦怠感、人生迷茫感油然而生。

  据我所知,在同学们中间,没有“存在感”的不在少数。如何解决没有“存在感”的问题,我当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我认为,没有“存在感”与缺乏“责任感”有着因果关系。所谓责任感,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稻盛和夫所言“你们进入了社会,该轮到你们回报社会了”,“回报社会”就是一个有良知的公民应该具有的“责任感”。没有这样一种“责任感”,不愿意为社会提供“物质和服务”,一个人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这样的个人又怎么会有“存在感”呢?

  第三,要处理好“懂专业”和“高素质”的关系。让很多同学感到纠结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学了几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却不被单位重视,不受重用。应该说,同学们总以为一旦就业,自己学的东西就可以立刻派上用场,这种心态的形成不怪你们,这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失误。

  这些,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和服务宗旨,我们总是强调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要实现“零距离”、“无缝对接”,这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我们当然要纠正“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错误倾向,但反过来把“应用”和“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全部也是非常谬误的。无论何种教育类型,既要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二者不可偏废。知识可以灌输,能力可以训练,但人的身心发展不可“加工”,只能施以影响,促进其自身成长。职业教育当然要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但首先要做到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当然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企业对职业人的要求,更看重人的综合素质而非专业技能。一项调查显示,企业最看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综合能力、团队协作与敬业奉献,随后才是专业技术和外语水平,其中综合能力包括了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很多方面。

  同学们,你们已经拿到了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虽然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但正如著名作家柳青说的那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能把进入社会这“紧要”的“几步”走稳、走好。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