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综观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我们拥有众多大好机遇,又面临系列新的挑战。我省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湖北经济继续高于全国发展水平的条件没有变,但发展的标准和内涵有了提升;“五局汇聚”的大势没有变,但区域竞争的态势愈加激烈。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发展的压力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我们既要做大总量,更要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底盘做不大,成不了支点,质量和竞争力提不高,也走不到前列。在变与不变之中,面对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对前进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最大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大力度攻改革之坚、克转型之难,努力使湖北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
最新或2022(历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工作总要求,牢固树立“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的理念,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最新或2022(历届)年政府工作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统揽全局,更加注重把改革、调整、发展的举措有机统一起来,着力在真改、真转、实改、实转上下功夫,突出抓好八个方面。
(一)以改革创新强市场主体、建市场机制、激发展活力
加快培育更具活力和生机的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推进地方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提升国有资本开放性。推动国有企业通过重组、改制、证券化形式实现国有资产资本化。创新政府担保平台、融资平台的管理。增强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运营能力、产业培育能力和风险控管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规范举债行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一切不合理规定,彻底消除各种附加条件和隐性壁垒。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活力,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所有领域一律对非公有资本开放。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金融、电信、交通等行业,平等参与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建设。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企业家培育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鄂籍人员回归创业工程,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易于创业的格局,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
加快构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培育立足湖北、服务中部、辐射全国的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知识产权市场、专业商品市场。建立湖北碳交易所,为打造全国碳金融市场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武汉金融改革与创新,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发展规范债券市场,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产权市场和各类资本要素市场。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重点产业。推动鄂东、鄂西两大矿业权市场建设,将所有矿业权转让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交易。支持赤壁“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保险市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抓好财政资金整合与统筹、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推进“营改增”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到现有国有土地交易平台统一管理。建立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体系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地价体系。
深入推进各层次改革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好国家赋予湖北的改革试点使命,形成全省能推广、可借鉴的改革经验。以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示范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各层次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鼓励各地各部门积极大胆推进各类改革试点。充分发挥部省合作平台作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
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探索推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企业创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全面开放一般性制造业,放开商贸物流、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会计审计、育幼养老等服务业领域的准入限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行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引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下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外向型经济比重。加强重点出口基地、重点出口企业和湖北国际知名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汽车、机电、船舶、服装、农产品、高新技术等优势出口产业,加大传统优势产业对外转移的力度,扩大湖北产品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突破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比重。打造对内对外开放平台,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完善“大通关”服务体系。支持“汉孝”临空经济区建设。鼓励更多的口岸对外开放,支持开通更多的国际直达航班航线。整合优化、做大做强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推进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和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区。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机遇,加快构建对外经济合作“大通道”和桥头堡。加大推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工作力度,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支持和鼓励我省的企业和个人“抱团出海”,到境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精心筹办好第9届“中博会”。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要加快释放改革开放红利,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为平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创业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以改革创新稳农业生产、保农民增收、建农业强省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提高“三农”工作“首位度”,全面落实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突破性发展种业,加快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特色化发展现代畜牧业、园艺业、林业和水产业。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工厂化种养业、智能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突破性发展农业服务业,进一步壮大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围绕“做大园区、做强龙头、做响品牌”,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信息化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积极稳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积极引导和推动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支持大中型商业银行稳定和增加县域网点,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逐步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推进服务农户、家庭农场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继续推进仙洪试验区等八个层面新农村建设试点,强化示范带动。继续深化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是最大的社会群体。我们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三农”工作,努力为农民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先向农村配置公共资源,让农民平等享受现代化建设成果!
(三)以改革创新促扩大内需、保稳定增长、增内生动力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力争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万亿元以上。继续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抢抓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大项目策划和争取力度,争取有一批新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获得国家支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投向完善高速公路路网和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突出民生项目建设,重点投向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城乡电网、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等领域,提高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更加重视和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入的力度,引导企业扩大技术改造投资。大力度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襄阳机场改扩建、武当山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力争武西高铁汉十段、鄂北水资源配置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年内建成高速公路749公里,确保武汉至鄂州、黄石、黄冈的城际铁路投入运营;确保武汉通用汽车项目一期年内竣工投产,加快武汉雷诺汽车、中石化荆门分公司千万吨扩能升级改造等一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天河机场三期项目建设,确保最新或2022(历届)年投入使用。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力争民间投资占比提高到70%以上。
扩大消费需求。下大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推动“三网融合”,加快培育和扩大信息网络消费、数字家庭、智能家电、数字出版、节能环保等热点消费;加快培育和扩大会展、旅游、社区、养老、健康、文化创意等服务消费。努力扩大地产品消费。抓紧完善落实鼓励消费的信贷、财税政策。推进武汉消费金融试点。大力推进商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着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促进信用服务产品创新与应用。全面推进农超、农批、农校、农餐对接和直供直销等产销模式,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流通格局。推进肉、菜、粮食、酒类、药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努力让消费者安全、放心消费。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深入推进价格改革,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强化价格调控,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和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加强对市场价格行为的监管,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稳定通胀预期。
扩大内需是加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要着力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实现在稳增长中继续扩大总量、提升质量,让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更足、活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