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昨日报道:武汉市新洲区1900余亩蔬菜大棚荒芜闲置,杂草丛生,十分可惜。
造成闲置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户亏本不敢种菜。之所以亏本,是因为一些企业原来从事房地产和建筑业,现在转行种菜,一种就亏,不敢再种,大片的菜地就这样荒着。而且,每亩财政补贴1万元,仅此一项就是1900余万元,也面临着打水漂的危险。
补贴不精准,应是问题的一个主要症结。最新或2022(历届)年,武汉市按每亩1万元的补贴标准建设7万亩钢架蔬菜大棚,新洲区这1900余亩属于其中。这个案例很典型,恐怕不应是孤例。在武汉、在全省乃至全国,这种高额补贴的背后,蔬菜大棚荒芜闲置的还有多少?
提出这样的设问,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推论,更是担忧。据农业问题专家温铁军研究,我国人口不到全球的19%,却盖了全球80%的大棚,生产了全球67%的蔬菜。就是说,我国的蔬菜生产早已能够满足国人需求,且有不小的剩余。蔬菜不像工业品,保质期短,出口难度大,吃不完,时间一长就会变质、丢掉。笔者前不久回荆门农村,目睹过这样的景象:大片的冬瓜躺在地里,几分钱一斤都无人问津,菜农欲哭无泪——这是蔬菜生产过剩的代价。
我们有必要问,7万亩的蔬菜大棚补贴就是7个亿,是否做到了精准发放?每亩补贴1万元,基本可以把钢架搭建起来。也许,就是这1万元成了一个杠杆,一些精明的企业会这样打算盘:既然大棚的钱基本不用自己掏,种大棚蔬菜收益又很可观,为什么不干呢?不懂种植技术又有什么关系?
补贴怎样才能做到精准发放?至少,在作出补贴决策前,应该进行可行性研究。如果做了可行性研究,一个基本的事实就不应忽视:菜篮子工程的确重要,但早在1997年底,全国已初步形成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连接生产基地和零售市场的稳定的“菜篮子”市场体系。从1999年起,国内“菜篮子”供求形势就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武汉区位优势明显,又是国家“菜篮子工程”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最早的试点城市,吃菜问题早已不是问题,在产能过剩背景下,建设如此规模的蔬菜大棚,理应达内而行。
如果从转型升级的角度着眼,建设7万亩大棚蔬菜未尝不可。问题是,我们不能只认大棚不认技术,不能只要看到大棚,就把补贴一掏了之,如此毕竟过于简单草率。有些企业不懂蔬菜种植,却有热情进入,也不一定是坏事,问题是我们怎样去引导。比如,从1万元中分流一部分用于种植技术、管理和营销的培训,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没有钱难办事,钱用得不精准,也办不成事,甚至会产生诸多连带损失。近些年来,我国农业补贴越来越多,如果补贴不精准,用力不到位,恐怕就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