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据国防部网站报道,2月27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就近期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军队体制编制调整,会不会在年内启动?目前体制编制调整方案是否已经制定完毕?第二个问题,上个月有媒体报道,中国首艘国产航母正在大连建设,最新或2022(历届)年前会完工,请予以证实。
杨宇军:关于中国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有关方面正在进行研究论证。关于具体的设想和方案,目前没有任何信息可供发布。关于第二个问题,目前我们也没有可发布的信息。
背景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共进行了13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军队领导管理和作战指挥体制,完成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种合成军队的转变,而且适应机械化、信息化战争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结构优化,有力地保障了军队现代化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回顾解放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历史,对于贯彻落实《决定》的战略部署,实现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5年,在叶剑英、邓小平主持下,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以解决“肿”“散”“骄”“奢”“惰”问题为核心,以战备工作为牵引,全面整顿军队。消“肿”治“臃”,调整结构,是整顿的重要内容。根据军委的决定,解放军重新确定了陆军军和步兵师编制,精简机关,裁并机构,安排超编干部,剥离军队编制内的地方部门,削减保障部队,撤销部分建制部队。虽然这次整顿因错误地进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一度中断,但粉碎“四人帮”后恢复进行,并在拨乱反正运动中强力推进。到70年代末,全军总员额下降到510余万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2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第四部宪法,确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党的军事领导体制和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完全一体化。邓小平提出了把解放军建设成为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军队建设总目标。解放军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继续展开以“消肿”为重点的体制编制调整,连续进行两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铁道兵、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撤销了炮兵、工程兵、装甲兵三个兵种,大批撤销生产建设部队,将部分内卫和警卫任务转属新组建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全军裁减员额160万余人。同时,改革国防动员体制,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组建预备役部队。军队建设方向重新回到精简数量、提高质量的正确轨道,面貌开始改变。
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施战略性转变,由“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全面转入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随后又确定了由准备进行全面的反侵略战争转向准备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邓小平重新摆正军队建设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指出:从总体上看,解放军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以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现在改变了,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我军按照“精兵、高效、合成”的标准,坚决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进行了百万大裁军为核心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共撤销4个大军区、31个军级单位和4054个师团级单位,使军队总员额降到了300万左右。到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9.9万人。同时,对陆军体制编制和结构作出重大调整。在80年代前期组建机械化师和进行机械化合成集团军试点的基础上,组建合成集团军,将装甲兵、炮兵和野战防空兵、工程兵、防化学兵等编入集团军序列,组建陆军航空兵,形成了以装甲兵、步兵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以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组成的火力支援力量,以特种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学兵、气象兵和电子对抗分队组成的作战保障力量,以运输、修理、管线、卫生、军需等专业分队组成的后勤保障力量,从体制编制上解决了陆军诸兵种合成问题,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跃升的关键一步。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这场被称作机械化战争“绝唱”、信息化战争“开端”的战争,对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此后几年,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解放军建设如何应对挑战,紧跟世界军事发展,加速实现军队转型,确保打得赢,面临着严峻挑战。1993年1月,在江泽民的主持下,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明确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确定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由此开始,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内容和思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贯彻“科技强军”战略,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遵循“压缩规模、优化结构、理顺关系”的原则,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加快军队建设,强调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着力调整作战力量结构,着力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全面展开现代化转型。
根据中央军委确定的国防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与机械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的复合式发展思路,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围绕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这一主题展开。由单一军种为主的协同式联合作战向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转变,由以陆军为主体的国土防御型军队向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攻防兼备型军队转变,由以陆军为重点的合成军队发展模式向以海军、空军、二炮为重点的诸军兵种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以组织结构调整和指挥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建立和完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陆军部分集团军开始实行军―旅―营建制,逐步推进部队编成向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方向发展;空军、海军作战部队改由军区空军或舰队直接指挥,技术含量较高部队的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完善领导管理体制,成立总装备部,实现了全军主要武器装备的集中统管,加强了武器装备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全系统、全寿命管理;建立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保障与专供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这一期间,全军两次裁减员额,使军队总规模保持在230万人。
进入新世纪,中央军委进一步充实完善新时期战略方针,确定把军事斗争的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并确定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建设目标。胡锦涛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军队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使命。
按照履行使命任务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解放军在体制编制调整中,突出了联合作战体系建设的主题,把优化结构、理顺关系作为重点内容,强化军委总部战略管理功能,组建战略规划部,改编设立了总参信息化部和军训部。按照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优化各军兵种规模结构、改革部队编组模式的思路,突出陆上群队、海上编队和空中编队建设,逐步提高部队模块化编组和合成化使用水平,努力形成三军联合、体系健全、机制完善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精干、联合、多能、高效的作战力量体系。陆军部队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加强数字化部队等新型力量建设,优化部队编成结构,积极推进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海军按照近海防御的战略要求,形成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和岸防部队等组成的作战力量体系;空军按照攻守兼备的战略要求,加强以侦察预警、空中进攻、防空反导、战略投送为重点的作战力量体系建设;第二炮兵按照核常兼备、精干有效的原则,提高快速反应、有效突防、精确打击、综合毁伤和生存防护能力构成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从而在体制编制上,顺应了世界军队的发展潮流,体现出了现代军队的编组特征,为军队的转型创造了条件。
军队体制编制与使命任务变化、作战思想更新、武器装备发展相适应,是军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既是武装力量管理方法和作战力量体系编组思路的体现,也是提升军队战斗力、引领军队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回顾“文革”后我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解放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始终围绕党所确定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任务而展开,始终围绕军事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而展开,始终围绕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展开,始终围绕构建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事力量体系而展开。
党的十八大确定,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方案,把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作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明确了推进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完善新型作战力量领导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集中统管和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各种比例关系、按照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等任务。这些任务和措施,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更是直面现实、着眼未来,通过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提升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确保解放军能打现代战争、打赢现代战争的根本举措。
通过新一轮的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必将进一步清除障碍、理顺关系,固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成就,实现军队体制编制和力量结构的一次根本性变革,牵引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次新的飞跃,为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