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雅安市棚户区改造计划,雅安市棚户区改造补偿标准

时间:09-25编辑:佚名 行政政策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7月15日,天全县城西城黄铜片区,“4·20”芦山地震中天全县城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徐家孝、徐维林父子起了个大早,到自家旁边的指挥部签订了棚改协议。“上百年的老房子,终于要拆掉了。”签完所有的手续,80岁的徐家孝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对原址重建的新房充满期待。如果一切顺利,徐家人将在明年上半年入住4层楼的新房。在徐家老屋的周围,已是一片大工地,一排排旧房正被拆去,一座座新房正在筑基。

  截至今年6月30日,整个西城黄铜片区,1433户散居的住户中,已有1138户递交了原址重建申请。而在范围更广的雅安市,2009年开始启动棚改工作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28.2亿元,开工各类棚改房16255套,其中4400多户已建成入住。

  结合“4·20”芦山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雅安市编制完成了《雅安市危旧房棚户区最新或2022(历届)年-最新或2022(历届)年改造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改造危旧房棚户区8.79万户。从最新或2022(历届)年开始,每年力争改造2万户以上。

  反复琢磨一年多

  八旬老人签棚改协议

  记者探访

  徐家孝的家,房子几乎是全木结构,斜得仿佛快要塌掉。与所有的棚户区相似,老房子会透风、会漏雨,下雨天只有用盆子、桶子和痰盂接住。

  老屋之困 斜得像要倒塌

  徐家孝的家,在天全县城挺进路的一个转角处,房子几乎是全木结构,斜得仿佛快要塌掉。尽管外表看起来低矮,但里面竟然有两层,底层是临街的铺面,二层用来做了卧室。已经80岁的老人,每天就通过一把木梯,颤巍巍地爬上爬下。与所有的棚户区相似,老房子会透风、会漏雨,透风的地方还好说,可以蒙一层彩条布遮挡,漏雨的地方却总修不好,下雨天只有用盆子、桶子和痰盂接住。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地处老城区中央,但狭窄房间的背后,竟然辟出了一间猪圈房。“这样的老房子,家家户户都修到有猪圈。”徐维林说,前些年在巷子间穿梭,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猪粪味。直到最近几年,小规模养猪赚不了钱后,家里养猪的人才少了起来,而自己也因为年龄原因就闲置了猪圈。此后,一家5口人的生计,主要依靠底楼临街的铺面。

  虽然只有70余平方米,但因为转角的原因,一共开出了3间铺面,每间只有几平方米。徐家孝用一间摆了个理发摊,徐维林用一间摆了个副食摊,还有一间租了出去。老人的理发摊极为老旧,只有两把会嘎吱响的木椅子,两面已不太清晰的玻璃镜,一个跛了脚的洗脸架,和一个铁皮锈掉的蜂窝煤炉,理发工具是全手动的,一把理发剪、两把梳子。

  徐家孝在理发摊前坐了很久,始终没有顾客上门,而他也并不着急。“每天能理两三个就不错了。”来光顾理发摊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街坊,理一次发收两三块钱。他已经10多年没有做过年轻人的生意了。“现在这一片年轻人少了,街上都很少看到年轻人的影子。”徐家孝感叹,“退转去40年,哪里是这个样子!”

  业主纠结

  徐家孝说,“4·20”地震中,老屋变得更残破。这时,传出了西城黄铜片区要进行棚改的消息。政府经常上门摸底,但徐家孝却迟迟没想好是否参加棚改。

  百年祖屋 拆与不拆难决定

  西城黄铜片区包括黄铜村、西城村和西城社区,历史上是古茶马司所在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作为当时县城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这里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车马川流不息。留存到现在,不大的这一片区域,仍有大小街道17条,因为房屋建得密集,大多街道只有两三米宽,最窄的只有1米多宽。

  从出生起,徐家孝的家就在这里。“我都已经80岁了,这房子的年龄比我还老。”徐家孝早年曾问过父辈,但父辈都说不清建造年代,“我想至少有上百年了”。30多岁时,他开了理发摊,这一开就是40多年。“那个时候,这一片人很多。”忙的时候,徐家孝一天要为30多人理发。

  随着茶马古道的衰败,西城黄铜片区不可避免地衰落下来,原来的客栈、茶肆和商店全都成了棚户区。特别是“5·12”地震和“4·20”地震,让这些百年老屋丧失了生机。徐家孝的老屋也未能幸免,虽未倒塌,但透风的地方多了,漏雨的地方怎么也修不好。不久后,传出了西城黄铜片区要进行棚改的消息。今年3月,几易方案后,这一区域的棚改正式启动。“这一年多来,政府经常上门摸底,我也一直在琢磨。”但徐家孝迟迟没有想好,究竟参不参加棚改。

主动申请

  棚改启动后,徐家孝没事就去转转,直到今年7月初,徐家孝决定写申请书。“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我觉得会越改越好。”

  通过了解 觉得会越改越好

  徐维林和妻子、女儿、儿子早就盼着棚改。“女儿今年21岁了,撇开其他条件不说,万一哪天男朋友上门,家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徐维林把副食摊交给妻子打理,自己腾出时间到城区蹬三轮,就是希望尽量多攒钱建新房。但老父亲徐家孝迟迟下不了决定。

  “这样生活了一辈子,怕突然变了不习惯。”一旦老屋拆去,新房何时修?修在哪个地方?修成什么样子?从哪里拿钱来修?这些问题让徐家孝寝食难安。其间,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一遍遍上门宣讲政策。徐家孝也逐渐明白,拆掉旧房子后,新房原址重建,规模按个人意愿和经济条件自愿,但最高不能超过4层。“统一川西民居风貌,这点我觉得很满意。”徐家孝担心的资金问题在政策中也有涉及,根据灾后重建相关政策,徐家可享受4.1万元补贴,根据棚户区改造相关政策,徐家又可享受4万元补贴,每人还另有3000元过渡安置补贴。此外,资金不足的,政府还提供3年贴息贷款。

  棚改启动后,徐家孝没事就去转转。直到今年7月初,棚改启动3个多月后,他才下定决心写申请书。“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我觉得会越改越好,他们前几批申请的,款都已经发到位了。”7月15日,在经过入户调查、人户界定、张榜公示后,徐家孝父子到指挥部签了棚改协议。

  政府补贴20万 棚改首户新家开建

  石木林一家的房子在“4·20”地震中严重受损,墙壁裂开了大缝,几乎不能住人。得知棚改的消息后,石家很想申请,但实在没钱,如果不修新房,又担心老房子哪天会垮掉。后因相关补贴政策的出台,石木林一家获得了近20万元的补贴款,成为棚改第一家。

  噩运不断 困难家庭棚改难

  徐家孝口中“款都已经发到位”的人,就有石木林、黄俊莲夫妇一家。夫妻俩今年都68岁了,家住新民街122号,离徐家孝的家只有大约200米。与包括徐家孝在内的众多街坊相比,石木林家的经济条件更差,家庭成员遭遇也让人唏嘘。“大儿子2006年死于车祸,二女儿生下来就是脑瘫。”黄俊莲快人快语,说话时一直挂着笑,似在掩饰内心的苦涩。

  大儿子车祸身亡后,儿媳妇重新嫁了人,夫妻俩便带着脑瘫的二女儿石燕琼生活。石燕琼一直坐在轮椅上,见了记者只能笑笑,其他什么也不能做、不能说。“她已经46岁了,从小就是这样。”石木林说,但不管家里如何贫困,夫妻俩的生活如何艰难,这么多年来总是先满足女儿,“她心里都知道,但只能对我们笑”。

和周围的街坊一样,石木林家原来也是破烂的旧房子。“4·20”地震时受损严重,墙壁裂开了大缝子,鉴定人员犹豫不决,黄俊莲上前哀求,最后定成了C级。“如果定成D级,就不能住人了,那我们又去哪里住呢?”全家人在老屋里坚持了将近一年,终于盼来了棚改的消息。“先是很高兴,但很快就开始发愁。”黄俊莲担心的问题是,修房子的钱从哪里来?

  随着年龄渐老,夫妇俩丧失劳动能力后,石木林一家的主要来源是低保,家里几乎没有一点积蓄。得知将要棚改的消息后,石木林算了一笔账,老房子大约68平方米,将就原来的宅基地,按最低标准2层来修,建筑面积有130多平方米,建房成本至少要 15 万元。“想修吧,又没有钱。不修吧,又担心老房子哪天会垮掉。”夫妻俩一度因此夜不能寐。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