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 团员教育实践创新体会

时间:01-15编辑:佚名 心得体会范文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实践创新就是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法进行创新,可以创新方法,在生活中去实践,从而发现更多的新方法,提高社会生产力。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下面是芒果教育网整理的关于团员教育实践创新体会范文,欢迎借鉴!

  团员教育实践创新体会范文一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 。

  实践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

  我们从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词义分析入手,结合高等教育理论,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加以剖析。

  (一)能力与素质

  什么是能力?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辞典》把能力定义为“顺利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所必需的内在条件的综合,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任何一种单一的能力都不足以使某种活动顺利地进行,都需要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刘合群在《职业教育学》一书中认为“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对能力的界定,无论是广义性的描述,还是某种领域内的特指,其基本要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能力的个体性。即能力通常是针对人的个体而言。

  (2)能力的目的性。即能力以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为目的,这种任务或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胜任与迁移。

  (3)能力的基础性。即能力的形成以相应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包括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广义上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

  (4)能力的综合性。即能力是内在心理特征与外在本领的综合,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能力”与“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能力与素质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在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而发展的。它们的区别在于,素质是能力的基础,“素质的特点是‘内凝’,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非对象化的结晶,而能力是‘外显’,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对象化的呈现。” 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素质的高低,在一定条件下素质可以向能力转化。但应注意的是,素质高不一定能力就强,某一方面能力强也不意味着综合素质就高,“一种能力可以在多种素质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素质也可以形成多种能力。”

  (二)创新与创造

  “创新”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他的创新理论的一些重要思想,在后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很大影响。如今,创新已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认为,“创新”是指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淘汰和取代,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具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层含义。

  “创造”不同于“创新”,它是人类借助灵感、有意识的探索世界、并获得新价值成果的行为活动,这种新价值成果可以是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或新方法,也可以是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造强调“从无到有”,强调结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是创新的某种社会实现。而“创新是新设想(或新概念)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阶段”,是“创造的过程和目的性结果,侧重宏观影响的结果。”正如史蒂夫•乔布斯“创造”了“苹果”,而将其从单一的个人电脑Apple,成功扩展到数字音乐播放器iPod、智能手机iPhone、平板电脑iPad等多个产品和领域,创造了改变人们生活、影响世界的奇迹,这就是创新。

  (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这个变革活动是指包括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能力的基础性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形成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而“一切新认识都起源于实践活动,实践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通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客体引入主体认识领域,并在再实践中加以进一步认识。实践发展到什么程度,认识也相应发展到什么程度。”实践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又取决于人的实践能力。广义的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心理学将实践能力定义为“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从教育学上讲,实践能力就是学生个体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实践是过程,创新是目标,而认识是基础、是联系实践与创新的纽带。实践能力决定了创新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是提高认识能力、激发和促进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有学者认为实践创新能力属实践能力范畴,实践能力的结构变迁表现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其中实践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达到高级阶段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我们认为,实践创新能力既不是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中的“分支”,也不是两者含义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新概念,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其一,实践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其二,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以特定环境下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强调过程性。其三,实践创新能力是个体从实践能力发展到创新能力的过渡和准备,其标志是可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在短暂的大学学习期间,这种特征更多的表现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条件下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有可能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大学生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和行为准备。

  团员教育实践创新体会范文二

  创新是实践性、群众性很强的活动。增强创新活力、加快创新步伐,必须下大气力抓实践创新,最大限度凝聚军队创新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我军蕴含着巨大创新潜能。在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王克勤运动、郭兴福教学法等都是普通官兵创造的。空军地空导弹部队营长岳振华带领部队创造的“近快战法”,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一等奖。这些创新成果,革新了组训模式、改进了练兵方法,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代飞速发展,如今的官兵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获取信息更便捷,知识结构更立体,创新意识更强烈。近些年来,部队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能手、业务尖子、岗位标兵,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成为我军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同时要看到,我们鼓励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支持创新的环境还不够理想。有的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把官兵的奇思妙想、创新创造视为不务正业、异想天开,影响了官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的敬慕成果,却不宽容失败,使官兵畏首畏尾,不敢大步向前;有的重精英、轻草根,重大项目、轻小革新,官兵的一些创意创见因缺乏平台、缺少扶持而难以付诸实践。这些问题不解决,创新的活力就不可能迸发,创新的源泉就不可能涌流。

  实现强军目标需要全军官兵共同奋斗,推进军队改革创新需要全军官兵共同努力。创新的活力在基层,创新的源头在官兵。基层官兵处在强军实践第一线、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是武器装备的使用者、战法训法的施行者、军事行动的执行者。哪里需要创新,他们感受真切;怎样进行创新,他们充满智慧;创新成效如何,他们评价客观。只要激发官兵的创新热情,挖掘官兵的创新潜力,提高官兵的创新能力,解除官兵创新的后顾之忧,就能形成“处处是创新之地,个个是创新之人”的生动局面。如果忽视官兵、远离基层,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邓小平同志说过:“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构建有利于官兵“万众创新”的环境条件,既是各级履职尽责的本分,也是推动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要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挥官兵首创精神,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激发官兵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激励大家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全军的自觉行动。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