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最新或2022(历届)领导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时间:09-27编辑:佚名 心得体会范文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的领导为官不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
 

  【1】领导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当前,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矛头直指“为官不为”新的官僚作风,向我们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为官不为”的病毒已经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严重阻碍了改革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治理。因此,深入探究“为官不为”的表现和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深入整治“四风”、优化从政环境、形成良好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一)主要表现

  在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为官不为”现象可大致归纳入不作为、不想为、慢作为、乱作为、不会为、不愿为六种具体的形态特征。

  一是政治上明哲保身,消极抵制不作为。有的干部没有摆正干净与干事的关系,把“改作风”与“干事业”人为对立起来,信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用“干净”的身体为“不干事”找借口。有的乐于“当老好人”,不愿意干“得罪人”的活儿,怕惹麻烦、招非议。特别是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求稳怕乱,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愿再吃苦挨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二是思想上消极倦怠,安于现状不想为。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差”,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缺乏干劲和激情;未老先衰,暮气沉沉,混日子、熬年头、等退休。一些干部在岗不在状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被动应付、拈轻怕重,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干事创业激情淡化,改革创新热情退化。特别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难得机遇,“抢抓”发展的意识淡薄,对一些改革举措能推就推,能拖则拖,推脱不掉则敷衍了事,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只求“过得去”。

  三是工作上畏手畏脚,不敢担当慢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是当前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必须要有股闯劲和拼劲。而有的干部抱着按部就班、求稳怕乱思想,遇到问题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正面应对,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打破常规,导致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一些改革举措不能落实到基层。少数干部缺乏主动担当的责任感,不敢闯、不敢干,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凡事都要等着上面下指示、等着别人探路子、等着外地出经验。有的过于在乎个人利益,怕影响关系,怕惹火烧身,棘手问题不敢碰,遇到问题绕着走。

  四是作风虚假浮躁,空喊口号乱作为。主要表现为不尚实干尚空谈,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喜欢抓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重形式轻实效,工作虚多实少。心浮气躁,重权轻责,争功诿过,只想做官不想做事。有的在谋划思路上喜欢大手笔,发展前景上描绘得云遮雾罩,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口号喊得震天响,就是“只打雷不下雨”,坐而论道,光说不练,不见实际行动。有的忙于自我设计“升迁图”,求显绩忽视潜绩,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有的对于上级的决策部署,有的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印发就算贯彻,召开会议就算落实,不督办、不深入,最后工作要求都落空。

  五是学习锻炼不够,能力低下不会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行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在艰巨的挑战面前,部分干部疏于学习和思考,能力水平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吃不透上情,摸不准下情,站起不能讲,坐下不会写,遇事不会办。有的干部墨守成规,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工作打不开局面,对于国家政策理解不透彻,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有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不强,办事优柔寡断,该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当断不断,贻误发展机遇。

  六是考核激励缺失,动力不足不愿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客观上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但绩效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选拔任用等没有挂起钩来,事实上存在“大锅饭”的问题。有的借口前任领导留下“包袱”,没有干事空间而不作为;有的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因公务员总体薪酬水平低,没有激励措施而不作为;有的因长期得不到提拔使用,心理失衡而不愿意作为。

  (二)为官不为的危害

  从一定意义上说,“为官不为”堪比严重的腐败行为,是不愿担当、不敢担当、失职渎职的另一种表现,其危害是极大的。一是损害党的形象。不作为问题就是潜伏在领导干部身上的可怕病毒,不但在慢慢侵蚀领导干部的免疫力与健康肌体,而且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侵害党和国家的肌体,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二是延误改革发展。如果任由“为官不为”现象滋生和蔓延,必然贻误发展机遇,导致单位甚至地区长期发展缓慢,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挽回、难以弥补,最终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贻误党的事业。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六十个方面的改革任务将难以得到贯彻落实。三是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领导不作为,不仅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甚至导致人民群众对领导不信任,有抵触、反感情绪,使人民群众不愿意听从或服从这样领导干部的心理,甚至出现“仇官”现象,给党和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四是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具有巨大的负面效应和强有力的负面导向作用,毒害了其他领导干部,时间一长,“有为就有位、有位更有为”的价值理念就会被动摇。同时,少数领导干部不作为也导致上行下效,加剧了不作为行为的恶化和蔓延。

  二、为官不为现象的根源剖析

  1.理想信念动摇,党性意识和宗旨观念淡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的宗旨意识淡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对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重,对事业的兴衰成败看得淡。群众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没有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少数领导干部习惯于“当官做老爷”,只看重“官位”,没有把自己当成人民公仆,怕担责,怕失去既得利益,思维僵化,跟不上时代。一些干部觉得要求严了、“束缚”多了,感叹工作越来越不好干、官越来越不好当,产生了明哲保身的错误思想,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2.能力水平欠缺,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力不从心。一些干部不是不想作为,而是存在“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缺乏真本事、硬功夫,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的社会,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公开意识、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原有的决策程序、工作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给为官者如何作为带来了新挑战。而有的干部不注重对新情势、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求新知、不学新业、不悟新政,不主动迎接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有的干部在经济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思维方式,采用市场经济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有的法制观念淡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高,不能做到严格依法办事、按规矩办事。有的“排斥”媒体,不善于在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监督下工作。有的干部没有在基层历练,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社会矛盾难以驾驭,难以做到敢做敢为。

  3.自律意识欠缺,不能正确处理干净与干事的关系。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治党的力度不断加大,权力逐渐被关进笼子,从严从紧管理监督干部成为新常态。部分领导一时觉得“不适应”,找不到“为官”的感觉,进而失去了干事的“动力”。有的把守规矩和干事创业对立起来,因行为受限而不作为;有的因行政体制改革滞后,职责不清、权责不一而不作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现在管得这样严,干事越多,出错几率就越大,犯不着去冒险”,乃至“不出事”的思想“挂帅”,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出现“为官不为”现象。

  4.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拼搏奉献意识有所弱化。机关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干部个人的年度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工作实绩,平时表现情况没有与年终等次评定挂起钩来。一些单位存在“不干事就不会犯错误、少干事就会少得罪人,不得罪人考核评价就很好”的现象,导致“为官不为”的人占便宜。一些单位为加强干部管理,出台了形式多样的绩效考核方案,但党政机关工作往往不好量化,对干部考核难以精准“画像”,导致考核、评议成为“作秀”,对“为官不为”干部难以形成有效考核压力。有的认为干得多出的问题多,挨的批评多,引来的麻烦多,得罪的人也多,到时就会直接影响绩效考核结果。因此,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能推则推,对棘手麻烦问题能躲则躲,对难以解决的问题能拖则拖,练就了一身“太极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每况愈下。

  三、防治为官不为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铸牢为官有为的思想基础

  治理为官不为,首先要抓住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总开关,切实加强党性教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形势任务教育、作风教育,切实增强各级干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使命感,引导干部把心思放在履职尽责上,把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中。

  1.强化党性教育。采取理论武装、党史教育和领导讲学等方式,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党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引导干部坚定“三个自信”,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着力解决思想上“贫血”、精神上“缺钙”、行动上“乏力”的问题,筑牢“为官有为”的思想基础。引导党员干部以焦裕禄等楷模为镜,常修为官之德,常正身上之冠,常扫思想上的灰尘。同时树立崇尚实干的作风,为敢干事、能干事、有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把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2.强化政治规矩教育。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党性,把“好干部五条标准”、“三严三实”、“心中四有”、“忠诚、干净、担当”等作为修身做人的基本遵循,作为为官用权的警世箴言,作为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干事的进取之心,在自觉接受监督中保持奋发有为姿态、干事创业的锐气。

  3.要强化作风教育。要通过中心组学习、主体班培训、干部讲堂等多种途径,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党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引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党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警示教育等形式,持续抓好党性党风教育、群众观教育和责任担当意识教育,引导各级干部努力做焦裕禄、谷文昌式的好干部,大力营造、培育、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风气,使反“四风”、转作风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

  (二)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有为有位的政治生态

  “为官不为”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干部用人导向和用人风气出现问题,一些埋头苦干、作风扎实的干部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而一些所谓“情商”很高,但实干一般的干部却频繁升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形成不良的政治生态。要使干部从“为官不为”向“为官有为”转变,必须从净化选人用人风气,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抓起,通过严格坚持好干部五条标准,深入推进选人用人公信度工程,树立正确的干部选任导向,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局面,真正让有为者有位。

  1.建立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机制。严格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领导班子分析研判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动议提名制度,改进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办法,严格实行任期制和试用期制,探索实行选任聘任制,逐步建立有效管用、简便易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将那些有责任心、群众认可、敢抓敢管的好干部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2.建立表现一般干部召回补火机制。推行干部召回管理,对不胜任现职干部进行“回炉淬火”“加钢锻造”,促使各级干部转变作风、用心履职,凝聚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正能量。结合平时绩效考核、公务员年度考核,对“为官不为”现象开展反向测评。对反向测评票数较高的,进行专项调查核实,属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查处;对情节轻微的,则向其下发“为官不为”问题预警通知书,并建立预警整改台账,并通过明察暗访、定期抽查、年终考评等方式跟踪监督和转化指导,实现问题早发现、早掌握、早处置。对情况较差的重点考核印证,对“慵懒散慢浮混”现象严重,确属“为官不为”、“为官不力”、“为官不勤”典型的列为召回对象。召回管理主要通过约谈提醒、业务培训、道德教育、艰苦岗位磨炼等方式进行,重点提升召回对象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责任意识和作风形象。召回干部进行集中教育后,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跟踪考察,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有较大转变的,可继续留原岗位工作。探索建立不胜任现职岗位干部的交流调整机制,对召回补火后仍不能适应原岗位工作要求的,确属水平低、能力差、得过且过的干部,采取调整交流、转岗、降职安排等组织措施进行处理。

  3.建立不胜任干部退出机制。依据中共中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制定推进干部能下的具体措施办法,建立不胜任、不合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要明确具体认定标准,完善免职、辞职、降职制度,对不贪不占也不拿,但占着岗位不干事、“庸懒散慢浮混”的干部采取岗位调整、免职、降职和责令辞职等措施予以处理。探索推行“任期+实绩考核”干部选任机制,通过实绩公示排名、确定优秀连任、公开职位职责、集中述绩竞岗、差额比选票决等程序方法,让不胜任者“下”;加强对各类班子的日常了解和综合研判,让工作不在状态、实绩考核较差、群众满意度不高的不作为者“下”;探索联动监督机制,强化组织人事与纪检监察、审计执法等部门工作联动、信息沟通,加大治庸治腐监管力度,让不合格者“下”;坚持从严管理,突出思想政治作风标准,认真落实、常态化坚持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强化人岗相适、人岗匹配要求,让不适宜者“下”。

  (三)加大管理监督和跟踪问责力度,形成“不敢不为、不为追责”的硬性约束

  防止“为官不为”,就要加大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和跟踪问责力度,切实解决干部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规范履职行为。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