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关于传承中华文化营造美德家庭征文

时间:12-27编辑:佚名 写作模板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例文一:传承中华文化营造美德家庭征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情感的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孟子有云:天下之本为国,国之本为家,家之本为身。历史实践也充分证明,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家庭的幸福就没有人民的幸福,没有家庭的文明的进步就没有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以说,“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一、家国两相依,切实深化对弘扬家庭美德的认识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的家。家风起自家庭立足于家庭,良好的家风可以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升华、民族的凝聚、文明的拓展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我们要深化认识,切实把握新形势下弘扬家庭美德的重要意义。弘扬家庭美德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最新或2022(历届)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总书记还提出了“四个促进”:“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反映党中央对家庭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对弘扬传统家庭美德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贯彻好、落实好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把弘扬家庭美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弘扬家庭美德是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家庭美德,是一种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郴州的加速崛起,就要构筑好每个家庭的“家庭梦”。我们要通过弘扬家庭美德凝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激发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潜力,鼓励家庭成员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把家庭美德最为一种不竭的内生动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勃发的生机和活力。弘扬家庭美德是当前贯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家庭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已经成为广大家庭的共识,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各种道德观念的交织与并存,目前家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闪婚闪离流行起来, 家庭的稳定性削弱, 家庭暴力在较大范围存在,家庭的团结和睦遭到破坏;家庭代际关系存在某种错位,爱子有余,尊老不足,“啃老”、“弃老”较为严重,子女教育重智轻德, 娇宠溺爱比较普遍;邻里关系疏远,缺乏友爱互助精神, 社会公德意识淡漠, 重小家而轻“大家”的个人主义有所发展。这些都给家庭美德建设带来不利影响,更与当前贯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如何在多元文化交织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中,坚持正确导向,是弘扬家庭美德面对的严峻挑战。

  二、家风促社风,切实把弘扬家庭美德作为使命担当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弘扬家庭美德是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经济发展需求、社会文明进步需求的必要条件,我们要立足家庭,切实把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作为使命担当。一是强化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 是精神文明的精华。传统的家庭美德, 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 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团结和社会的和平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美德教育应使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家庭道德习惯, 即使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成为家庭成员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使家庭道德规范由他律阶段发展到自律阶段,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注重舆论引导。家庭美德建设, 需要社会教化和宣传灌输,大力弘扬家庭美德, 要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电影、微博微信等传媒,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家庭美德教育氛围,形成人人讲公德, 家家争五好的良好风尚,从而提高全体公民的家庭道德素质。三是加强法律制约。我国一直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道德的特点是强调教育和自律,法律的特点是强制和他律。我们要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 对于少数违反家庭道德而触犯刑律的应予以严惩。同时要注意防微杜渐, 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 教育广大社会成员明确违法必违德, 通过法制教育促进道德建设, 使人们在遵纪守法的过程中树立起新的家庭道德观念。四是突出典型示范。先进典型是在群众中产生的,他反映了群众的意愿,体现了时代精神,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我们要不断地发现、培养和宣传各类先进家庭典型,借助榜样的力量对广大家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把抽象的道理变成形象的示范,让广大群众所接受,真正起到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五是完善工作机制。家庭美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作,做好这一工作既要靠教育和实践活动来体现,也要靠科学的工作机制来支撑。要把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作为今后做好弘扬家庭美德建设工作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家庭美德建设发展的领导机制、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监督机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构筑有利于家庭美德建设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三、有女家则安,切实发挥妇女在弘扬家庭美德中的独特作用

  一个优秀的女性可以造福三代人。习总书记在全国妇联第十五次妇代会与新一届班子集体谈话中也提出:“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广大妇女要自觉肩负起尊老爱、教育子女的责任,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习总书记讲话明确了家庭美德建设的主导力量,我们要引领好、组织好、动员好广大妇女投身到弘扬家庭美德热潮中。一是强化责任,引导妇女构建和谐家庭。引导广大妇女自觉认识到社会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切实担当好孝女、贤妻和慈母等家庭角色;切实当好老幼之间、亲子之间、兄妹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坚固桥梁和牢固纽带;切实当好尊老爱幼的力行者、幸福家庭的共建者、立志成才的引路者、做睦邻友好的主动者、和谐文明的先行者,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睦、亲切协调、平等民主、幼孝长慈、夫妻恩爱的家庭环境, 让家庭真正成为个体心理的稳压器、精神的避风港、奋斗的加油站。二是提升素质,引导妇女投身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正是母亲的善于教育才培养出孟子、岳飞、欧阳修这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家教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塑造人、培养人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在良好的家教环境下,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现代女性一定好充分认识都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培养祖国优秀的下一代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现代女性要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可能的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关心孩子,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乐观的性格,优秀的品格,切实当好孩子的“第一老师”。三是弘扬“四自”精神,引导妇女弘扬时代家风。女性要适应家庭各类角色,做一个现代的慈母、孝女、贤妻,不仅需要经济资源的物质支撑,更需要先进婚姻家庭观念和社会性别意识的精神支持,广大妇女要发扬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走出家庭、走向社会,通过丰富的教育和社会经历,通过对公共事务和决策过程的全面参与,通过不断的认知和能力提升,提高对家庭关系的协调能力、管理能力、教育能力、支撑能力,带领家庭成员积极投身两型家庭、书香家庭、廉洁家庭、平安家庭、和美家庭等系列现代文明家庭创建,积极弘扬时代家风,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为进而促进形成好的政风党风做出贡献。

  例文二:传承中华文化营造美德家庭征文

  一、中华传统美德应成为家庭教育的根基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工程。时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倾向导致一些父母唯分数论,把孩子能否进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育目的,教出了只会学习但不会“做人”的孩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失德案件,如重庆女童摔婴、复旦投毒案等折射出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与缺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青少年人格与品德教育必须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家庭也不能没有核心道德观。那么,用什么作为家庭的核心道德观,培塑我们的下一代?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孕育出的传统美德,是国人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结晶。传统美德不仅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等等,至今都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根基,成为我们教育下一代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无所不包,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又赋予新的时代发展内涵,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仅就家庭建设来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传统家庭美德与现代家庭建设理念相融合后,提出的家庭美德五个准则是一个较为简洁可行的范本,可是家长对此的知晓程度并不高。据笔者所在单位最新或2022(历届)年在福建省开展的全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4%的被调查者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可见,如何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家长中普及与推广核心价值观、传统家庭美德,让其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从而成为家庭教育正确的价值引领是当务之急。

  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长应率先垂范

  1.孝老爱亲,知行合一。中华传统美德最注重孝文化。孝作为“众善之始”,存在一个由内及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推行过程。推行到最后,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在家庭中孝道伦理的本质应是责任和义务,被视为国人的基本品德。当下不少家庭“孝亲”观念淡薄,尊老不足爱幼有余,啃老现象严重。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中,被问及对“啃老”现象的看法时,有46.3%的人认为“很不应该”,有43.8%的人认为“事出有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有9%的人甚至认为“可以理解”。民众对“啃老”的宽容固然有一定社会原因,但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家“尊老敬老”的意识与能力均不足。只有家长们将“孝老爱亲”上升到家庭核心道德的高度来予以对待,处处知礼、守礼、重礼,做到知行合一,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传统美德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从而发挥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

  2.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言传”即家长先要深入理解传统美德内涵,然后通过阅读、讲解、游戏等多种形式向子女传授美德知识。“身教”是要求家长做好表率,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美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能做到“以身作则”的家长并不多,比如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中,只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承诺都能兑现,在诚实守信上为孩子做好榜样”。家庭教育应是做人的教育。“人而无信,百事皆虚”(《增广贤文》),“修身以求进,行道以利世”(《颜氏家训》),承载传统家庭美德的古代家训,也是处处体现为人处事的教诲,而少讲读书学习。这些经典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重品行培育,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建立“家规”,形成良好“家风”。

  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长应讲究方法

  1.立成于幼,潜移默化。中国古代家教非常重视少儿早期品行教育,讲究立成于幼。《颜氏家训》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传统家教强调只要坚持从小实行道德启蒙,就能在少儿的心中培养起道德伦理情感,并在不断地砥砺之后,习惯成自然地践履道德。近代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说明,早期教育在个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幼年时期对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美德教育,能培养起孩子道德良知和优秀品质,并伴随其成长越发牢固。

  2.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早在十年前北京召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伦理学研讨会上,就有台湾学者呼吁伦理学界要协力社会教化,特别是要让义理通俗化、理论实践化、探讨生活化,也就是要将传统伦理研究与现实更紧密结合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当前传统美德教育亦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导不够生动形象,苍白无力,操作性不强。诸如《弟子规》和《三字经》等易懂易读的道德启蒙读物还不多,也未能整编出像古时“二十四孝”那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德育经典案例。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和家长们一起努力,既积极挖掘传统美德中的精华,又结合时代特征和现代少儿的特点,编辑德育启蒙读物,制作美德教育影视作品,开设国学特色课堂。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通过阅读、演唱、游戏、观看视频、参观与实践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孩子在玩中了解传统美德、掌握传统美德、践行传统美德。

  例文三:传承中华文化营造美德家庭征文

  1.市民应遵守的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存在于家庭之中并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就是家庭道德。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家庭道德,是以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志同道合、平等相亲为根本特点的,因此又可称为家庭美德。

  2.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规范。

  首先,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老年人曾经对社会做出过贡献,又为扶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身。因此,当他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应该得到社会、子女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和照顾。尊敬和孝顺老人要注意:第一,要了解老人的特点,如自尊感格外强,孤独感突出,怀旧感明显,退化感出现,返童现象产生等。这就要求做晚辈的要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多关心他们感情上的需求,尽量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体贴、安慰他们,引导他们开展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劝导他们从事一些情趣高雅、有益健康的活动。第二,要依照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要坚决反对嫌弃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

  其次,抚育子女,培养成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爱护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成才。在家庭中,父母要教养好子女,应该注意:第一,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文明家长,给子女在学习、生活和品德养成方面树好榜样。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也是子女最直接、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的素质品行如何,直接决定着子女的素质品行。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素质品行,克服不良习惯,给孩子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第二,不娇不宠,适度关心。父母疼爱子女要注意“度”,过分的疼爱就会变成“溺爱”。如果一味娇惯宠爱子女,对其错误或不良行为姑息迁就,对子女的自由散漫甚至胡作非为不严加管教,就会使子女养成“娇、懒、独、贪”的毛病,任性、自私、脆弱,怕失败,怕挫折,缺乏自食其力的能力。这些不良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成长,“爱”就成了“害”。第三,管教结合,德智并重。对子女既要管,又要教;既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又要教育他该做什么及怎么做。同时,不能只关心子女对知识的掌握和功课的学习,还要重视对子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劳动态度和自信心、进取心的培养。

  第三,必须反对虐待、遗弃老人和儿童的不道德行为。我国宪法规定:“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老人、妇女和儿童是社会的弱者,全社会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因此,对于侵犯老人、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违背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人,必须予以批评教育,使他们尽快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对于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人,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履行同等的义务。男女平等不仅包括夫妻之间,而且包括子女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父系和母系亲属不同性别之间,均应有平等的权利。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规范。

  要实现男女平等,首先,每个公民在思想上要改变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意识,树立男女平等、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其次,尊重和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反对歧视和迫害妇女的恶劣行径。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婚姻家庭权利均作了细则规定。我们应该知法、懂法,用好法,以法律为武器同各种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作斗争。第三,家庭中既要反对“大男子主义”,也不赞成“夫人专政”或“妻管严”。一个家庭是否团结、和睦,最重要的是男女双方在处理思想、经济、子女教育、家庭事务等方面,是否有真正平等的权利,是否互相尊重对方的权利,双方能否各尽自己的家庭义务,能否互敬、互信、互助、互谅。所以,男女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彼此谦让,平等地求得问题的妥善解决,以实现家庭的美满幸福。第四,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妇女,妇女更应自尊。广大女性公民应以自身的品德、人格修养、知识文化内涵、敬业奉献精神和巾帼建功的业绩赢得社会的尊重。

  4.夫妻和睦

  夫妻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夫妻和睦,志同道合,是维护整个家庭的关键,也是家庭中第一位的美德。

  夫妻和睦:第一,夫妻之间平等、互助。第二,夫妻之间应该互爱,并使爱情不断得到更新。第三,夫妻之间不仅要注意培养、保持爱情,还要注意使爱情不断更新,即更新爱情的内容,提高夫妻生活的质量。

  5.勤俭持家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即勤劳节俭。勤劳是指不要懒惰,要努力劳作,尽力多做事。节俭是对消费要加以合理地节制,不要浪费,不要奢侈。

  勤俭持家就要从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包括节水、节电、节省煤气、节约粮食和不浪费瓜果蔬菜。平时精打细算,量人为出,使家庭开支安排井井有条,取用有度。

  勤俭持家就要倡导文明的消费观。包括:第一,不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第二,适当增加精神消费的比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就应该及时地调整消费策略,把精神消费提到重要地位。如出去旅游度假,购买书籍。单纯考虑物质上的满足容易引起精神上的空虚。总而言之,在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前提下,保证“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消费法则。

  6.邻里团结

  邻里之间是一种地缘关系,既无血缘关系,又无法定关系,但朝夕相处,所以必须注意邻里团结。

  要做到邻里团结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主动关心、帮助邻居。在与邻居相处中,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邻里道德要求的;第二,相互谅解,礼让待邻。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摩擦和矛盾是难免的,要调节这些矛盾就要互谅互让,无理要认错,有理要让人,那种蛮横无礼、各不相让的态度是不对的;第三,为邻居着想,不干扰邻居的正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琐事往往和左邻右舍相联系,这就要以邻为友,处处为邻居着想。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