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伴读 | “慈母败子”与“严父毁子”的区别

时间:09-19编辑:佚名 小学教育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生活,不是等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跳舞。

「 用慈容心态对待孩子」

最新或2022(历届)年 第15期 节选自《发现母亲》

#21天伴读记# 第十五天

所谓父亲教育就是把外在的强迫和束缚固置到孩子的性格结构中,家庭自始至终对孩子自然性的冲动加以抑制,让孩子变得胆小、害羞、温顺、畏惧和屈从,这样的教育是以社会需要成为个人需要,让个人的性格与社会的性格相一致,致使孩子的性格是在外界的监督和左右之下形成,其塑造标准是孩子外来命运的荣辱升迁、职业的谋求乃至成年后生活的富贵与否……

而所谓母亲教育则是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生长,家庭不断鼓励孩子探求,借此发展孩子的心智,在孩子的这种探索中形成他独特的性格,母亲并不规定孩子的将来模式,仅仅是在孩子碰到难题时才指导他与社会规则的协调。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慈母败子”一说,慈母之所以败子,就在于放任孩子,致使最后不可收拾。

遗憾的是与“慈母败子”相对应的“严父毁子”却不曾引起人们的重视,慈母败子的错处在于让孩子自我无限的扩张,而严父毁子的错处在于让孩子自我无限的萎缩,尽管这种萎缩对他人或社会几乎不造成危害,但是却是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头号大患,我们民族因循守旧的劣根性正在于这种严父教育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远比“慈母败子”多得多的正是这种“严父毁子”!

现在我们的幼儿园、小学有一种呼吁,认为幼教工作存在着“女性化”的缺陷:幼教工作者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小学师资绝大部分也是女性,从家庭到幼儿园到学校,孩子接触的对象、模仿的目标也绝大多数是女性,长此以往,孩子的智力和心理难免会具有更多的女性特点,许多缺陷得不到弥补,智力的某些领域处于混沌未开状态,如果家庭再没有男性气息,那么问题则更严重等等,甚至还举出日本为此采取的措施云云……

  

如果按照性别来看,中国的幼教的确“女性化”,但是如果以慈容心态来看,中国的幼教又实在太“男性化”。

以孩子胆小为例,批评者认为是女性化教育的结果,殊不知孩子并不是怕某些困难,而是怕老师的批评,是老师的限制导致了孩子的胆小,而不是女性的胆小导致了孩子的胆小!

由于我国的女性多从事工作,她们都是职业妇女,因此即使是她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多以社会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来考虑的。

从这一点说,中国教育的“男性化”再也没有比今天更甚的了。

这同日本极不相同,日本母亲的活动半径较多局限于家庭,幼儿教育又比较重视孩子的自主性,这样他们自然要呼吁带外界约束的“男性化”教育了。我们只有在转变了母亲的教育思想后才可谈“女性化”问题,否则只能是用李逵来换孙二娘。

对于这种慈容心态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通过长子性格与幼子性格的比较看出。

长子和幼子成才率都较高,但是方式却不同,长子成才大多是以同社会价值一致而获得的,幼子却多是以对社会价值的批判而成功的;长子的成才有一种使命感,而幼子的成才有一种游戏感;长子是为成功而奋斗,幼子是为游戏而成功;因此幼子的性格常比长子的性格要和谐得多。

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家庭对长子、幼子不同的态度上。或许历史上长子成才的远比幼子为高,但那是教育的缘故,如果长子、幼子得到同样的重视与教育,我相信幼子的成长率不仅高,而且成果贡献也比长子大。

  

隔代教育同样可以给我们这种启示。

那些由隔代教育而成功的杰出人物如牛顿、托尔斯泰、高尔基、罗素、萨特、梁启超、李大钊、齐白石等不仅性格平和,而且常常长寿,我想其原因也正在于没有给孩子压力的慈容心态。

现在很多文章批评隔代教育,认为祖辈一味娇惯、溺爱……其实这种娇惯、溺爱正是这种慈容心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然,如果一味溺爱,孩子也不可能成才,那些成才者无不是祖辈注意了教育的方法,这样孩子的性情完全开放,必然成为一个性情中人。

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母亲的性情越和平,孩子的性格越和谐,母亲在这方面比父亲要优越得多,这种慈容心态应是每一个母亲、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修炼完美的!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