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把怀里抱着的孩子放下来》
赵忠心
中国年轻父母有个习惯,就是总爱把小孩子抱在怀里。在孩子出生后,还不会坐、不会走的时侯,间或抱一抱,让孩子换换姿势,开阔开阔视野,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有好处的。另外,小孩子需要和大人亲昵,进行皮肤接触,可以满足孩子与大人接触的欲求。抱一抱,可以排除孩子心理上的孤独感,加深母子、父子亲情,使孩子感到有安全感。
问题是,在孩子已经学会走路以后,中国的很多父母还是常常把孩子抱在怀里。在城市,这种情况还少一些,在农闲的时候要是到农村街头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几乎每个年轻母亲怀里,都抱着个孩子。母子就像是不可分隔的“连体人”,让人觉得似乎怀里若不抱着个孩子,身体就失去了平衡,双手也不知道往哪儿里搁。
我曾带着好奇和疑惑,询问过那些总爱抱着孩子的父母:“孩子已经学会走路了,为什么还要总是抱着呢?”
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对我说:“抱着省心、省事、省力,免得孩子乱跑磕着、碰着、摔着,让车给撞着。孩子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危险的能力,满世界乱跑,还得费劲巴拉地去追他们。抱着,既省力又安全,一举两得。”
要是从保护孩子安全的角度说,“抱”在怀里是更为保险。可这些做父母的却没有想到:总是“抱”在怀里,拢起的双臂就像一条“绳索”,把孩子的手脚给牢牢地给束缚住了,使他们有手不能活动,有脚不能走路。这不仅使孩子的手脚和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展,无形中也会强化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有意无意地压制了独立自主、自立自信意识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发展。总在父母“怀抱里”生活的孩子,活动机会少、范围小,社会交往面和视野狭窄,往往性情呆滞、孤僻、怯懦、自卑、无能,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热情、勇敢、坚强和蓬蓬勃勃的朝气。
孩子总要长大,终归要离开父母的怀抱。总是被父母“抱着”,孩子就总也不会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孩子不能总让父母保护,终究还是要靠自己保护自己。与其总是“抱着”,不如早一点儿把他们从怀里放下来。
小孩子在初学走路的时侯,不可避免地要摔一些跟头。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在不断地摔打过程中,学会站立、行走、奔跑的。你看,那刚刚生下来的小马、小牛、小羊、小狗,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小鸭、小鹅、小鸟,不都是在“摸爬滚打”中站立起来的吗?企图让小孩子一个跟头也不摔,就能学会站立、行走、奔跑,那是不实际的。“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父母的怀里是养不出经得起风雨的现代人来。
中国人总爱“抱着”孩子,表面看是一种传统习惯。深入地思考一下,恐怕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它不仅反映父母保护孩子的心态,也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子女是父母的一部分,是父母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在中国父母的潜意识里,不愿意让子女长大,离开父母,独立于父母束缚和制约之外,总要保持一种隶属和支配的关系。
这是一种陈腐的文化观念,不符合时代要求,也违逆人的天性。早在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在《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过:“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该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总爱把孩子“抱”在怀里,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家庭教养模式”的反映。不仅在孩子小时侯“抱在怀里”,就是长大了,也是照样“抱着”--“包办”孩子的一切。有事,父母替他们做,有问题替他们想,有困难替他们克服,有危险替他们排除。孩子不会走路的时侯,父母搂在怀里睡觉;会走路了,父母“抱在怀里”;该生活自理了,父母“包办代替” ,父母就像是开了“三替公司”。难怪有人说:我们中国的孩子是“抱大的一代”。“抱大的一代”是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
教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总把孩子抱在怀里”,肯定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外国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我们中国大相径庭。小孩子一生下来,就独自睡在一个小床上,再大一点儿,就睡在另外一个房间里,与父母分开居住。父母很少把孩子抱在块里,不是躺在童车里,就是独立行走。摔了跟头也不大惊小怪,大呼小叫,而是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父母外出参加成年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也很少带孩子去,把孩子放在家里,饿了自己取食品吃,渴了自己倒水喝。孩子玩什么游戏和玩具,都由他们自己选择,家长很少直接干预。
再看一看我们中国的父母,自打孩子一生下来,就把孩子用小被窝给捆得紧紧的,手脚都不能动弹;有的把孩子装在“沙袋”里,像是上了“刑”。孩子从一出生就和爸爸妈妈在一个被窝里,让妈妈搂着睡。孩子小时侯,孩子在爸爸妈妈手里传来传去,不让孩子的双脚沾地。孩子大一点了,爸爸妈妈不论到哪里去,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就像个小尾巴似的,如影随形,形影不离。孩子做什么事,包括他们要玩什么游戏和玩具,家长都要干预、支配……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外国孩子的个性、独立意识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一般比较强,其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为了使孩子减少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成为有所作为的一代,还是早一点儿把怀里“抱着”的孩子放下来,让他们独立站立、行走、活动、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