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两名长期遭欺凌的高中生持枪冲入哥伦拜恩中学,枪杀12名同学和一名老师,击伤20余人,然后自杀。
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在2002年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此前25年发生在美国的37起校园枪击事件中,三分之二的行凶施暴者实际也是欺凌的受害者。
放眼世界,中小学生欺凌在各国校园内外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悲剧事件屡见报端。那么,什么是中小学生欺凌?各国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效果如何?
界定中小学生欺凌
美国知名华人律师邓洪说,在定性欺凌行为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立法,除将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定性为欺凌外,还将精神贬低纳入欺凌。“言语辱骂他人,在公众场合因对方残障、种族、肤色、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等而嘲笑他人,甚至口头威胁等都属欺凌行为。”
英国学校有关欺凌行为的规定也非常具体。如在伦敦哈弗斯托克学校,欺凌行为被细分言语、身体、性、姿势、情感、种族、宗教、网络等八大类,各大类下又有详细分类,共计35项之多。“轻视他人”“嘲笑他人”“传播谣言”等都被列为欺凌行为,而像“你没有朋友,没人喜欢你”这样的话也属于欺凌行为。
挪威中小学校规定了一些可能被忽视的隐性欺凌行为。例如,为孩子举办生日会必须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如果选择举办主题生日会,则要视具体情况,具体操作。比如举办女孩生日会,则可以不邀请男孩,但是不可漏掉班上任何女孩,否则会被视为欺凌行为,未受邀请女孩的家长可到学校投诉或上告教育部门。
中小学生欺凌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在社交网络等虚拟空间中普遍存在。调查显示,约半数10至15岁的挪威青少年曾遭网络欺凌。在美国,一名女学生因在网上遭一名男子嘲笑辱骂而自杀。事发后,美国有关部门出台规定,将在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定性为网络欺凌。
学校家长积极介入
鉴于欺凌行为的普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少国家采取零容忍政策,并要求学校和家长积极介入。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西部的一所小学,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要学唱《停!不要欺凌》这首歌曲。孩子们通过唱歌、做游戏互相认识和了解,营造友好和谐的气氛。老师还会带孩子们玩“说出别人优点”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会欣赏他人,看到他人优点,彼此成为相亲相爱的朋友。
这种看起来只是“纯玩”的教学方式,正是全球反欺凌问题先驱、挪威心理学家达恩·奥尔韦斯创立的校园反欺凌干预机制的第一条重要理论: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建立一种温暖友好的氛围,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交友,如何打开社交大门。
挪威小学低年级学生通常每5人组成一个“朋友圈”。这些孩子和家长每月聚会一次,增进孩子和家长间的了解,让孩子们了解朋友的意义,以避免被孤立和欺凌。
在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教师王蕾向记者介绍说:“让孩子具有同情心,拥有健全的人格,是杜绝欺凌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外部监督无论如何都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变成自觉的行为。在挪威,拥有健全的人格,被认为比学习更重要。”
挪威政府、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员代表于2002年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启动了对欺凌的“零容忍方案”,从国家层面进行反欺凌运动,系统实施反欺凌机制。一方面,定期为老师开设反欺凌培训课程,帮助老师更快速有效地识别欺凌行为并及时介入。一旦发生欺凌行为,学校负有主要处理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求家长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