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中国人对好学生还未有一个统一标准。那时,自认为有能力的青年都敢于去尝试报告北大、清华,其中有一部分被幸运破格录取的考生成为后来的大师级人物。
1917年,中国白话诗人的开拓者之一康白情以国文和英文第一,数学考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罗家伦以作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1929年,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以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的成绩被清华破格录取;1931年,历史学家吴晗以文史和英文100分,数学0分被清华破格录取。
如果大师们当年的报考经历发在今天,我们暂且不说他们能否被清华、北大破格录取,估计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尝试报考清华、北大!为什么呢?因为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他们都不算是好学生,只有好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好大学!
"一个个光鲜亮丽,就像他(她)们提供的申请材料一样。无一例外,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热心公益事业--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一次脚;等等。"这是北大考试院院长秦春华在高考自主招生面试环节看到的好学生。
"我在慨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我也隐隐有一丝遗憾:他(她)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她)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这是秦春华对参加面试的好学生的感慨。
在中国,学习好,听家长老师话的学生被称为好学生。好学生一直是拥有拔尖的班级排名,参加各类竞赛并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当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好学生还有一项能拿出手的特长等等,似乎好学生身上没有任何缺点,只能用"优秀"来形容。他们就像是流水线作业的精美工艺品,看上去完美无缺、光鲜亮丽,被社会奉为其它孩子学习的"榜样"。于是,在高考自主招生的今天,他们全部被列入候选名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部分中的说法是:"……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办法(试行)》中,曾进一步明确了"自主选拔录取作为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的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
综合上述两个权威政策可以看出,特长显著的孩子原则上都可以参加高校自主招生。但是看看真正参加这项招生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学生呢?首先是学习好,这个学习好是指各门功课成绩都是拔尖的,其次是包括特长在内的所谓综合素质高。试问一个有偏科但是某一科或者几科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会被列入高考自由招主的面试名单吗?答案肯定是不会。所以中国的好学生首先是各科学习成绩突出,其中不允许有偏科。然后,好学生的其它方面也都必须优秀。这样的好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包括高考自主招生在内的各项人才选拔。
有一位诗人写到: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社会需要各样的人才,只有百花齐放才是春,好学生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各项人才的选拔也并不应该只是为贴好标签的好学生制订的。所以在各类选拔人才的机构拓宽选拔机制的同时,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也应该改改自已对好学生的认识标准,敢于给"特殊"的好学生尝试的机会。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